版畫漸入投資者視野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6-04-27]
隨著中國書畫、中國油畫價格的逐步攀升,版畫正逐漸進入投資者的視野。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許多拍賣行都推出了版畫拍品,并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而在已經(jīng)拉開帷幕的2006年藝市上,版畫仍然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對此,業(yè)內(nèi)專家指出,隨著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發(fā)展,版畫價格逐年上漲是必然,但在價格變化背后,讓業(yè)界更為欣喜的是,藏家懂得去識別有收藏價值的版畫與復制品,認同了版畫的價值。
綜觀2005年的版畫拍賣市場,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趙無極為代表的西方銅版版畫。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趙無極在1972年創(chuàng)作的《一致美琴》(共16件)成交價為42萬港元;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趙無極在1961年創(chuàng)作的《西方的誘惑》(10張)成交價為38.5萬元;在北京翰海的春拍上,趙無極在1976年創(chuàng)作的《詩畫的頌贊》作品集,成交價為27.5萬元;在上海保利春拍上,朱德群的版畫(全套6幅),成交價為14.3萬元。
在版畫市場上成交火爆的另外一大熱門則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木刻版畫。在北京華辰2005年秋拍上,黃永玉的版畫《周恩來總理》估價1.5萬至2萬元,成交價達到了17.6萬元;廣州嘉德的春拍上,李少言等在1965年創(chuàng)作的《“抗日烽火”木刻組畫》(11幅)估價5.5萬至8.8萬元,成交價為12.1萬元。
從版畫的市場成交情況可見,投資者對于版畫的認知度在不斷提高,這對市場的培育及發(fā)展無疑是有利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對于版畫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偏見,認為版畫就是復制品,與絲網(wǎng)印刷以及珂羅版大同小異。
版畫的印制過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性工作,一幅版畫的印刷數(shù)量也不是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每件作品都有印額的限制。對版畫認識的偏差,使得很多收藏者難以對版畫的收藏有興趣,因而版畫的收藏價值得不到足夠的認識。
版畫是以刀代筆集繪、刻、印于一體,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刀法是版畫的生命,灑脫而富有動感的刀刻藝術是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制作技巧的精到和藝術語言的純化也構(gòu)成了創(chuàng)作版畫特有的藝術內(nèi)涵。中國版畫是一個年輕的的一種藝術品種,其中木刻版畫是20世紀20年代由魯迅先生從歐洲介紹到中國來的,經(jīng)過20世紀40年代,以至于50年代的實踐,逐漸地形成中國版畫。當時中國版畫主要以木版為主。
事實上,中國版畫早已引起國外收藏家的關注。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的抗戰(zhàn)題材版畫就頗受國外收藏市場的喜愛,當時就有許多藏家爭相收購中國版畫。80年代以后,中國版畫又被歐美和日本的藏家和投資者廣泛收藏。
與絲網(wǎng)印刷以及珂羅版單純對于原作進行復制相比,我們在此所說的版畫則是一次再創(chuàng)作。在趙無極的版畫作品中,反映了他從對西方抽象藝術的熱衷追求繼而回歸中國傳統(tǒng)的主線,而這種回歸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它是有機的,是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中國木刻版畫的價值則在于其講究很多,如刀味、木味、水味、韻味、意境構(gòu)圖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
市場人士認為,當我們今天詮釋版畫收藏以及投資的時候,我們首選關注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真?zhèn)危切枰P注自己是否已經(jīng)理解版畫的藝術價值。如果只是把版畫作為一般的復制品,那么即使你買到的是真跡,也不會發(fā)現(xiàn)他的升值潛力。
(信息來源:中國商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