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錢
八卦花錢
清代的錢幣文化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文化,又展現了滿族文化的鮮明特色
老滿文錢幣
清太祖努爾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元年(1627年)鑄滿文“天聰汗錢”。此時的滿文為舊滿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節(jié)進行拼音而創(chuàng)制,又稱無圈點滿文,文字結構和語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聰汗錢”尚有不同三種的讀法:天聰汗錢、天聰通寶、聰汗之錢。這一時期鑄幣種類少,鑄量也不多,因為當時長城以北地區(qū)以實物貿易為主。1632年對舊滿文進行改造,成為有圈點的新滿文。順治以后的錢幣,使用的都是新滿文。
順治通寶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統(tǒng)一中國后,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向前發(fā)展,鑄錢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增大。因此順治以后流傳下來的錢幣最多、最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枚清代的錢幣。
世祖福臨于順治元年(1644年)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共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初鑄的依照明錢形制的“順治通寶”,分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種。小平為光背,鑄量不多,寶字內從缶者更少。折二錢背右二,折十錢背穿上十,穿右一兩者世存稀少。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qū)仍沿用明錢,采用這種形制,有利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第二種背有一個漢字,代表各地區(qū)名。有戶、工、河、臨、宣、薊、延、原、同、云、荊、昌、寧、浙、東、福、陽、襄,共18種,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薊等更少。第三種世稱“一厘錢”,即背穿右漢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戶、工、同、福、臨、東、江、宣、原、陜、薊、昌、陽、河、寧、云、浙,共17種,以同一厘及東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種是背滿文錢,僅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兩種,種類雖少,鑄量卻很大,惟寶泉折二型錢極為罕見。第五種是背滿漢文錢,均記局名,有同、浙、臨、東、江、宣、原、陜、薊、昌、寧、河,共12種,鑄量也多。清代錢幣恢復了宋代錢幣形制的某些特點,如錢背平淺,外廓較寬。
康熙通寶
清圣祖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實現了全國的統(tǒng)一,經濟穩(wěn)定,商業(yè)發(fā)達,因此錢幣的發(fā)行量很大?!翱滴跬▽殹焙裰貓A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幣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臺、桂、陜、云、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鞏局,鑄量極少,臺指臺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臺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別。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別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幣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后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庇赫?、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號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后出現了大錢。
咸豐雕母
咸豐時,錢幣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后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未經批準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內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后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幣。銅元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于吉林,但大規(guī)模機鑄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幣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幣”,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tǒng)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等十余種。尤其是宣統(tǒng)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幣”,設計新穎,圖案精致,在晚清錢幣中獨占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歷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yǎng)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皇帝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梁錢,據《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zhèn)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jié)、元宵,宮燈下懸掛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掛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語。每逢皇帝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jié)或國家慶典,由錢局鑄“祝圣錢”,乾隆以前的祝圣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后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歷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鐫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yè),生活美滿的心愿,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錢并不多見,明清以后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別是康熙和咸豐二朝,咸豐刻花則多見于咸豐大錢。由于咸豐大錢的錢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雨順”、“長生不老”、“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幣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袒ㄥX不同于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幣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幣,但兩者都是屬于壓勝錢??袒ㄥX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 (責任編輯:王婉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