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魯迅就是研究當下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9-12-25]
“魯迅思想與中國文化建設”研討會舉行,專家提出——研究魯迅就是研究當下
“研究魯迅就是研究當下”,在12月18日-19日上海同濟大學舉行的“魯迅思想與中國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魯迅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針對當下魯迅研究和教學普遍與時代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的這一論點,引起與會者的普遍認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認為,當下的魯迅研究正在朝著一種僵化的慣性向前發(fā)展,表面上看,我們正在塑造著一個豐富的無所不包的魯迅形象。然而我們卻看不到這個魯迅,哪怕能在某一點上和今天構成對話。他表示,魯迅研究之所以缺乏活力,就在于我們不對話、假對話,這應該引起研究者的警醒。他同時對大學現(xiàn)有的知識譜系,能在多大程度上闡釋魯迅提出質疑?!皬母旧峡矗斀翊髮W的知識譜系與魯迅思想就有著某種隔閡。我們自以為有了一定的知識,就能手到擒來解釋魯迅,實際上無非是把人家方方面面的研究歸歸攏,缺乏自己深刻的創(chuàng)見。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魯迅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我們對大學體制理當有一種反思和醒悟?!?br/>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張閎指出,當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事實是,魯迅正被日益“妖魔化”。在課堂上,教學者解讀魯迅時,往往都特別放大了他作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滿著人文氣息的魯迅作品,淪為了政治概念和社會批判的載體。他舉例說,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原本充滿著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師往往著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這一主旨,甚至將不屬于作者本意的東西強加進去。青少年原本可以從中體味語言的精妙、靈活,卻只能在這樣的閱讀“重壓”下,索然無味。
在一些專家看來,在魯迅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可能是如今教材酌情減少魯迅作品的重要原因。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藥》和《為了忘卻的紀念》不見了,只保留《拿來主義》、《祝?!泛汀都o念劉和珍君》。與此同時,“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順口溜也在中學校園流傳,魯迅作品已成課堂“雞肋”之說日上。
針對這種現(xiàn)象,有專家認為,時代變遷,魯迅那個時代的社會因素已不復存在,勢必給當下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魯迅的“過時”。作為現(xiàn)代白話文經(jīng)典,他的作品無論在文學上還是思想上都有其重要價值。而“與時代脫節(jié)”這個說辭更是荒謬。從更為深廣的角度來看,魯迅始終與我們同在,他多少年前提出的問題,他對現(xiàn)實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鑒處。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使魯迅思想與當下中國的問題,及我們的文化建設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對話關系。
因此,同濟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家琪表示,研究魯迅,我們就要讓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生活”在我們中間。對于今天我們該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味魯迅作品?同濟大學教授黃昌勇教授認為,應將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與教學第一線對接。學術界對魯迅生平、作品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解讀等,應及時地引入課堂予以介紹,青少年在課本字里行間認識的,可能就是一個更加真實、豐富的魯迅。
成立儀式上,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和上海魯迅文化發(fā)展中心主任周令飛共同為“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揭牌。該中心將和上海魯迅文化發(fā)展中心開展學術合作,共同承擔國家社科研究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魯迅思想系統(tǒng)研究”的課題。
作者:傅小平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