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帶蓋火鍋。黃晶 翻拍
乾隆款銀燒暖硯。李英挺 攝
1月1日,海南省博物館,3000多名海口市民一睹清代皇家頂級金銀器的真容?!盎始艺鋵殹蕦m藏清代御用金銀器(海南)展”在這里隆重舉行。奢華至極的清宮禮儀祭祀品、清宮日用陳設(shè)品,絢麗多彩清宮宮妝品……所展100件金銀器,不僅是第一次走出故宮、走出京城,而且其中部分稀世珍寶即使在故宮也沒有展出過。
這里介紹的每件金銀器都是無價之寶,不僅僅因為它們都是貴金屬,更是因為它們先前使用者的身份———清代帝后。
金銀自古成大器。
中國古代,金銀器作為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在相當(dāng)長時間為統(tǒng)治階級所專用,因此往往在制作過程中不計成本,力求盡善盡美,創(chuàng)造出不少精美絕倫的佳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久居深宮的清代皇室金銀器終于在新年之初邁出宮門,飛到海南百姓的身邊,在一場名為《皇家珍寶———故宮藏清代御用金銀器(海南)展》的展覽中,接受后人的鑒賞。
清代人原來如此熱衷“火鍋”
冬日里的紫禁城,寒氣逼人,人們圍坐桌旁,熱騰騰的火鍋,既可驅(qū)寒,又能飽餐,何樂不為!即便當(dāng)下,人們對火鍋的熱情依然不減。
一款銀帶蓋火鍋仿佛讓后人重新品嘗了一次清代火鍋———
蓋、鍋、爐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一個零件不能少,蓋邊、鍋邊錘揲成葵花瓣形,鍋內(nèi)又分為六個花瓣形的小格,中間另分一個圓形小格,從上往下看,就像是一個盛開的花朵。
在今天的餐桌上,無非就是一個雙分的鴛鴦鍋而已,如此巧妙的構(gòu)思,讓人不得不嘆服。
不僅如此,六足爐架采用鏤空云龍形工藝,爐盤嵌入壽形格子,蓋鈕刻有蓮瓣紋,蓋面開光內(nèi)刻有人物故事,其余部分及鍋身飾零散小團花,華美中透著一絲清爽,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兼具審美價值,更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品。
吃罷火鍋,不禁讓人們又想知道清代帝后是如何享用美味火鍋,筷子、勺子、叉子如何彰顯王者霸氣呢?
以黃金為勺,以羊脂白玉為柄,金光燦然搭配潔白晶瑩,清代工匠充分把握金、玉特性,造型上修短合宜,柄端淺雕龍首,二者搭配恰到好處,如此“金玉良緣”體現(xiàn)了高超的設(shè)計水平。
一雙吃飯的筷子,可以從下往上分為四段,第一、三段為金質(zhì),第二、四段為烏木,烏木上還嵌入細(xì)密的金銀絲花紋,頂端鑲上瑪瑙,而這不過就是一雙筷子而已。
還有“金鑲玉”的叉子,以金為叉齒,青玉為叉柄,白玉為叉首,青、白、黃搭配如此協(xié)調(diào),令人嘆為觀止。
……
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章佩嵐說,紫禁城里金銀制品無處不在,每逢重大活動慶典,宮廷都會舉辦豪華盛宴,杯、盤、碟、勺、叉、筷就會粉墨登場,浮現(xiàn)眼簾是一幅幅王公貴族醉生夢死的排場與奢靡場景。
一把小刀原為乾隆最愛
清代宮廷御用金銀器普遍使用了鑄造、鏨花、錘揲、累絲、鏤空工藝,尤其是金嵌珠寶工藝品,其設(shè)計、工藝、鑲嵌品種都較明代有了長足進(jìn)步,全面反映了清代金銀工藝的高超水平。
一把長度35.5厘米,寬度2.7厘米的金鏤空花鞘白玉把小刀為乾隆生前佩戴之物,高超的工匠將乾隆甲午仲春御題詩刻在白玉把上,“用截肪曰名曰寶曷有常,即物思義至,理弗奇太阿予言亦戒莫違”,讓一把小刀成為乾隆之最愛。
章佩嵐介紹,還有一把乾隆款金胎燒琺瑯鞘玉柄佩刀非常引人矚目,值得一提的是燒琺瑯工藝,又稱為燒藍(lán)。它以石英、長石、硼砂等礦物質(zhì)為原料,先用吸管將碾成細(xì)末的釉料填滿金銀絲間,用藍(lán)槍高溫?zé)Y(jié),如此反復(fù)三至四次才能完成。用燒藍(lán)裝飾點綴的金銀器,平添了器物的幾分質(zhì)感。
刀飾為男性佩用之物,這是清人祖先尚武精神余續(xù),這樣裝飾華麗的小刀顯然不能上陣殺敵,只剩下裝飾功能,男人尚且如此,女子更是華麗粉飾,用盡一切展現(xiàn)滿族婦女的文雅與婀娜。
戒指是一種戴著手指上的裝飾物,從名稱看應(yīng)有禁忌之意。史料記載,古代后妃但凡有了身孕,就在左手上戴上金戒指,平時右手佩戴銀指環(huán)。
一款金鏨牡丹紋嵌珠戒指擺在省博物館展廳的顯著位置,該戒身寬大厚重,做工精湛,在一朵牡丹的花心上托出一個大珍珠,顯得尊貴氣派,應(yīng)是皇后或地位較高的貴妃戴用。
章佩嵐說,該戒指的特別之處應(yīng)是嵌入的珍珠,一顆非比尋常的“東珠”,即東海珍珠。眾多周知,東海緯度較高,氣候寒冷,不利于珍珠蚌類繁殖,為了獲取珍珠,皇宮派人專門養(yǎng)蚌取珠,實屬不易,極其珍貴。
清代年輕后妃崇尚細(xì)節(jié),一款款小巧玲瓏的首飾盒往往讓她們愛不釋手。
一個八成金質(zhì)的葫蘆,周身用葫蘆藤葉纏繞,葉下還有盛開的花朵,花瓣上趴臥的昆蟲正準(zhǔn)備起身一躍,輕輕撩開藤葉,葫蘆從中間裂開,露出了后妃心愛的小首飾。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shù)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
“皇家化”是清代金銀制品的主流,為迎合統(tǒng)治階級的喜好,工匠在制作過程中不計成本,華麗繁縟,佳作輩出。
萬事“如意”與“金盆”洗手
在省博物館《皇家珍寶———故宮藏清代御用金銀器(海南)展》的宣傳冊頁上,印上了一柄金累絲的如意。
章佩嵐介紹,這柄金累絲如意是清代皇帝賞賜用品,屬一套,共有60柄,上有干支年號,足一花甲,是皇家禮品中的珍品。
“如意”是一種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制作,頭呈靈芝形,柄微微彎曲,供手持指劃或陳設(shè)賞玩。它起源于“癢癢撓”,以其“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得名,也因此被賦予了萬事如意,一切順利吉祥之意,從實用品一步步演變?yōu)樗囆g(shù)陳設(shè)品,清代帝后常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
有萬事“如意”也有“金盆”洗手之典,一個在清東陵使用過,用于祭祀光緒皇帝的金盆,光素?zé)o紋,盡顯宮廷禮儀的奢華與威嚴(yán)。
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xì)二字概括,或格調(diào)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使整個器物色彩繽紛、金碧輝煌,工藝日趨爐火純青。
清代金銀器制作融匯了中國幾千年金銀器制作工藝之大成,在造型、紋飾、色彩三者協(xié)調(diào)搭配上,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折不扣地成為統(tǒng)治階級身份的象征,廣泛用于宮廷典章、皇室祭祀以及佛事活動,客觀上造成了民間收藏御用金銀器之不易。
記者 黃晶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保護(hù)條例》維護(hù)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