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以象天 下裳以象地
——淺談清代皇帝朝服
日前在臺北落幕的兩岸故宮博物院合辦的雍正文物展吸引了70余萬觀眾,其中的雍正皇帝著朝服像更是引人注目。
皇帝朝服 歷史悠久
在我國,皇帝的朝服有著悠久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早在黃帝之時已有之?!陡裰络R原》里記載:“黃帝始去皮服為上衣以象天,為下裳以象地”,“乃染五采為文章,以表貴賤,于是袞冕衣裳之制興”。此后,歷代相襲,認為衣冠冠制,關系國家興衰。至清,在入關前太宗就組織群臣學習《金世宗本紀》,告誡群臣不要學習漢人陋習,從北魏至遼金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一不再世而亡”。若致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寬衣大袖,左佩矢,右挾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給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認為漢衣冠不適于滿人常騎射的生活,于是創(chuàng)建了一套既符合于本民族特點,又利于騎射的冠服制度。
清帝朝服 無與倫比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天子的服著又是最復雜最嚴肅的。當然其工藝之上乘、用料之考究、價值之昂貴也是無與倫比的?;实鄣姆?,根據(jù)其不同的場合及功用,大致可分為禮服(包括端罩、袞服、冬朝服和夏朝服)、吉服(包括端罩、袞服和龍袍)、常服、行服和雨服五大類。各類服飾的用色、用料、功用、出席場合、紋飾等均有嚴格規(guī)定。下面筆者就僅以清代皇帝的朝服為例,簡單介紹一下。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qū)別在于: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其色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其制有二:一是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為薰貂。紋飾為上衣兩肩前后五爪金正龍各一條,衣前后并列有十二章。清代天子的禮服和吉服上用十二章作裝飾已成不可或缺,“十二章”即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因相傳“日、月、星辰”能“普照天下”;“山”取其仁,可仰也;“龍”取其能變化,能興云作雨;“華蟲”取其“文采昭著”;“宗彝”為宗廟尊者,表示“不忘祖先”;“藻”是有花紋的水草,取其“有文”;“火”取其“炎上”能取暖;“粉米”取其“養(yǎng)人”;“黼”用黑白二色成斧形,象征“權(quán)威”;“黻”用青黑二色繡成弓相背的形狀,象征“見善背惡”。故用“十二章”來裝飾天子之禮服吉服以象征天子“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nèi)”。衣下為襞積(打折),襞積上為五爪金行龍六,其間飾以五色云。此朝服是皇帝在十一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期間朝祭之時所穿。二是披領及袖俱為石青色。袍邊為片金加海龍皮緣。其紋為上衣兩肩前后五爪金正龍各一,腰帷五爪金行龍五,衽五爪金正龍一。下有襞積,襞積前后五爪金團龍各九。裳五爪金正龍二,行龍四,披領五爪金行龍二,袖端五爪金正龍各一,并列有十二章在裳。其間飾以五彩云,袍下幅為八寶平水。此制冬朝服是皇帝在十一月初一前和次年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之后秋冬朝祭之時所穿。而皇帝根據(jù)自己的活動內(nèi)容及時間來選擇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朝服?;实墼诖蟪瘯r著明黃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時著藍色朝服;東郊朝日時著紅色朝服;夕月則著月白色朝服。
皇帝的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于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于冬朝服。其制僅一種,披領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紋皆與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邊均沿片金緣,并且根據(jù)氣溫的變化還有緞、紗及單、袷之分。
古之盛世,創(chuàng)制顯庸,不僭不濫,不敢怠荒。帝王之服,其料、其工、其盛皆臻至尊,至滿清更甚。然昔日代表皇帝至高無上地位的朝服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為古代文化遺存,已成為研究古代文化、政治、經(jīng)濟、工藝的文物。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