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放性需要多元共存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0-07-08]
語言是一種符號,語言也是一種文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養(yǎng)育了一方語言和文化。人們之所以在語言的變化上反應敏感,原因不僅在于聽不舒服,說不方便,更在于一種文化認同的差異。而這種文化認同通常是較長時間養(yǎng)成的,盡管人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接受新的語言,甚至可以學會使用新的語言,但語言背后的文化卻很難短期內改變。這種文化的穩(wěn)定性和穩(wěn)固性,讓人們在面對語言表達的變化時,不能輕易接受。
其實,任何的社會人都是文化人,都處于一定的文化浸染之中。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廣東本地人習慣接受粵語的表達,認為純正的粵語是廣東文化的外殼,如果剝去了這層外殼,則文化將失去有效載體,文化之歸屬感將不復存在;同時,對于那些外來人口來說,他們卻會在粵語面前迷失自己,盡管他們對粵語并沒有什么偏見,但是因為交流的障礙還是讓他們感到一種陌生感。于是,這種矛盾就出現(xiàn)了:有人認為廣東應該堅持本地文化,本地語言;有人認為廣東應該立足廣東,放眼全國,成為一個更具文化開放性的城市。
爭議雖然激烈,但更應關注一個本質問題:何為文化的開放性?毫無疑問,文化需要開放,若一種文化抵觸開放與交流,滿足于自身的語言體系,則這個體系的缺陷將不易被發(fā)現(xiàn),這個體系的優(yōu)點將難以被傳播,整個文化體系將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tài)。而文化是應該促進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如果文化停滯,則這種文化影響下的人也將呈現(xiàn)出一種停滯的狀態(tài)。顯然,這樣的一個結果是現(xiàn)代人所無法接受的。因此,文化開放是一個必然,在開放的交流中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修復,相互促進,最終使不同文化都煥發(fā)出新的力量。
當然,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放開,更不意味著以某種文化之外的力量促使其放開。開放的前提之一,是開放應該具有恰當性。開放是為豐富人們文化需求,滿足多元需要,而不是以一種文化代替另一
種文化。因此,在一些關系到文化核心內容的領域,本地文化必須堅持。這些領域可能是某種語言,某些理念、某些儀式。開放的前提之二,是開放應該體現(xiàn)公眾的主體性。文化是為人服務的,文化是否重要,應該交由公眾自主選擇。一方面,公眾多元的文化需求應該滿足;另一方面,尊重公眾的需求傾向,讓主流文化在公眾的真實需求中產生。
語言是文化載體,改變語言表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文化更好地滿足人們需要,讓文化更加先進。而文化的先進性離不開開放與堅守:開放可以讓文化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堅守可以讓文化在更頻繁的交流中保持自我的特色。因此,在討論電視節(jié)目以哪種語言播音時,既要看到開放的需要,又要對開放尺度做一個判斷。一種理想的結果是,公眾的多元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最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也得以傳承。而這個結果,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與公眾的選擇。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