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油畫的民族化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0-10-09]
文\陶建榮
我認為所謂中國油畫民族化問題,不應是一種人為的形態(tài)化要求,而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自然流露。在中國大文化的母體里,油畫流進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液。中國油畫將以獨特的東方情韻,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油畫的民族屬性必將會淡化,它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畫種,傳導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化精神。中國油畫,應該是中國精神!
談這個問題很難,這是一個大課題,涉及中國油畫的發(fā)展方向。中國一直提倡洋為中用,這是以民族文化為出發(fā)點的觀念。中國出現(xiàn)油畫有數(shù)百年歷史,真正使油畫走進中國畫壇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徐悲鴻為代表的赴歐留學生,他們擔負著中國繪畫改革的重任,一邊學習油畫,一邊努力探索中國畫的改革途徑,他們將油畫中科學的透視方法和豐富的色彩語言,大量運用到中國畫中。林風眠、蔣兆和則是真正的洋為中用、西畫民族化的倡導者和開路先鋒。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繪畫似乎進入全面歐化期(包括學院學生的基礎學習)。以公派留蘇學者為主的一批中堅骨干,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使中國油畫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躍期。這時有人擔心,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會受到西畫的全面沖擊,對中國國畫家而言,油畫一時間似乎成為來自西方文化的“侵略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期間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油畫作品,卻仍明顯地顯示出中國民族風格,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陳逸飛、魏景山的《蔣家王朝的覆滅》等。更有意思的是,一批油畫家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中西融合的繪畫創(chuàng)作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吳冠中等。
當今,中國油畫領域流派紛呈、風格各異,一批以學院為主導的中青年畫家,使油畫創(chuàng)作進入鼎盛的繁榮時期。在這期間,人們對油畫民族化問題的探討,再一次提到日程上來。說到油畫民族化,就必須談到中西文化融合問題。事實上,在中西文明對話中,中國文明始終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文明深遠地影響了亞洲和世界,尤其是東亞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骨子里就是中國文化。有些人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看成陳舊落后的東西,這很危險,西方人在研究中國文化,有些國人卻學不好國學,一談起中國文化總覺得底氣不足,或者有“夜郎自大”的感覺。談到中西融合問題,往往言不由衷,能看到自己落后,卻不愿承認落后,更不愿研究為什么落后。而外國人卻相反,他們看到了中國的落后,然而更害怕中國的崛起,他們研究中國的歷史、中國發(fā)展史上的得與失,他們要做的是如何抵制中國文化,如何消減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地區(qū)和世界的影響。
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建立好、完善好自己的話語體系。首先,我們自己說話要有底氣,要認真研究國學,積極吸納西方文化及先進技術,大膽地洋為中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們的立場是中道西器。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也是善于融合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然而中國始終沒有被異化,從歷史的發(fā)展觀來看,中國選擇的對外開放是極其正確的?,F(xiàn)在世界的文化是多樣性的,我們沒有必要害怕西方文化的中心主義,中國文化依然是東方的明珠。對于我們搞美術的而言,應更為關注的是繪畫本身的品質(zhì),繪畫藝術自身的一種評判標準──強烈的精神內(nèi)涵。我認為所謂中國油畫民族化問題,不應是一種人為的形態(tài)化要求,而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自然流露。著名畫家陳逸飛的人物肖像畫,中國情調(diào)濃郁于畫中、洋溢于畫外,使歐美人為之嘆服。其實,中國油畫始終具有中國情結,除非你摒棄了中國文化、拋棄了民族精神,不過這也無妨,在當今世界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時代里,沒有誰說你是叛逆或不對。然而,在中國大文化的母體里,油畫流進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液。中國油畫將以獨特的東方情韻,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油畫的民族屬性必將會淡化,它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畫種,傳導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化精神。
中國油畫,應該是中國精神!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