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講講名家書畫的“偷換”造假法及其辨識?!巴祿Q”二字即常用成語“偷梁換柱”的字面縮寫,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這與大家在市面上所見到的有關名家書畫作品作偽把戲中的一類“施作理念”極為一致。因此,以“偷換”來稱謂此種作偽,不但能較為準確地揭示并說明該種書畫作偽的具體方式,而且還能對廣大書畫鑒藏者的書畫真?zhèn)舞b別工作帶來認識和實踐的“警示”作用。
從書畫揭偽角度而論,“偷換”造假意指名家書畫作品的作偽者利用書畫作品創(chuàng)作、流通和典藏過程中的若干具有配套、約定俗成意義的書畫原作的部分或整體,或連同于外圍包裝物,對作品原“構件”的部分內(nèi)容(個別系全部)進行或“克隆”或“仿制”之后的“以假充真”置換術,使成品形成主要內(nèi)容的部分有假(個別系全部有假)的客觀狀態(tài),誘使書畫鑒藏者因真而忽視假,以致不能正確識別該成品的客觀屬性。
書畫“偷換”造假常見的有“裱件偷換”、“題跋偷換”、“扇面偷換”和“冊頁偷換”四種類型,此次先說“裱件偷換”。
裱件是書畫作品為了達到手感好、展示視覺完美的效果,同時也便于收藏、保管與觀賞而形成的與具體書畫作品幅式相匹配的包裝“軀殼”,它就像人穿戴服飾衣帽的功用一樣。裱件有多種類型的制式,被作為裱件中“偷換”的則以立軸制式的最為多見,其它如鏡片、冊頁、手卷等幅式的則依次漸少些。主要原因是立軸幅式的裱件從里(展開)到外(收卷起來)的“相貌”都更便于突出“老書畫”的包裝特點,造假后的效果最好,最容易促使初入道者為裱件的“真實”所迷惑從而對書畫內(nèi)容不作深究。
裱件中的“偷換”作偽緣由及具體操作手法大致是這樣:凡是生成時間少則10來年,多則將近百年的書畫裱件,基本上會有斑駁的水漬、霉點生成以及出現(xiàn)裱材褪色的現(xiàn)象。書畫鑒藏界稱這種有年頭的裱件為“原裝老裱”,它主要是指裱件外觀呈現(xiàn)的陳舊感覺并讓人習慣性地聯(lián)想到貨色的地道?,F(xiàn)實中確實有許多眼力尚未過硬的收藏者只會“視裱件行事”胡亂購買書畫。于是乎,有書畫造假者就沖著裱件下手,他們千方百計地去收羅真實的“原裝老裱”,書畫家名氣大或小倒不重要。拿到東西后他們就讓裝裱師傅在不損壞原裱件的前提下把書畫原作從裱件中剝離,再以贗品嵌入,故以往有人稱呼此造假手法為“套棺材”。也有作偽人是利用從舊裱件上“回收”的裱材,對贗品作“仿古”樣態(tài)的裝裱,待裱件成形后兼帶加工一些折痕、水漬、霉點之類于成品畫面與裱材之上,圖的也是“舊模樣”。近幾年,藝術市場比較繁榮,許多書畫裝裱鋪子暗地里也都接這種“活”,筆者在一些技藝稍好些的裝裱工作坊中偶爾會看到上述那樣的裱件成品在“加工”。
款署弘一法師的圖1書法成品,初看外表給人的印象似乎很“陳舊”。但只要近距離觀察該成品中松懈顯失嚴謹?shù)墓P線以及字形與章法組構的生硬唐突狀態(tài),內(nèi)行人就一定不會相信那會是暑名者的真筆。在此,筆者要告訴大家辨識此類偽作的一個小竅門:當觀者用手去觸摸它時,如果整個裱件像布一樣疲軟無“硬”質,同時成品紙料與裱材的銜接處有殼起、毛邊不平實的現(xiàn)象,那跑不掉就是屬于“問題裱件”。真正的“原裝老裱”不論多么陳舊,都應該是富有彈性,手感相對挺刮,紙與裱材的接縫處必是服帖而嚴整的。圖2是近些天筆者在上海某拍賣行見到的一件系真實“原裝老裱”的弘一法師真跡作品局部,只要大家多看它那么幾眼,相信就能明白裱件的真?zhèn)蔚降资窃趺椿厥铝?。因此說,書畫的真?zhèn)舞b定就像看人一樣,千萬不能只在乎其“穿著打扮”。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