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收藏家嗎?一些藏友離收藏本質相距甚遠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5-14]
趕上國強民富的時代,一時間造就出大批民間“金融家”、“美食家”等?,F在,諸多同胞埋頭古玩收藏,搖身一變,都成了“收藏家”。頂滑稽的一幕,發(fā)生在一些城市的鑒寶現場。面對專家,持寶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我的藏品值多少錢?”有方家指出,憑這句話便可斷言:這些藏友藏的不是文化,而是金錢。
收藏其實是既有文化又有錢的人的事情,必須具有相當文化知識和經濟實力。如今,金錢積累的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這使得藝術品、文物古董的價格比之于從前上揚了幾十倍乃至上百倍。您若是沒有萬貫家財,最好不要輕易染指。此外,藏家還要有一顆“愛心”,視藏品為心肝寶貝,須臾不愿割舍。真正的收藏家并非投資商,決不會像某些大款,收集藝術品只是為了投資,一旦經濟狀況不好,就惦記將手里的寶貝高價出售。收藏家往往會遵循一個近乎迂腐的原則——“錢只出不進,藝術品只進不出”。試問,市場千變萬化,一般人能扛得住嗎?還有,收藏一定要具備卓越的眼光。
一些藏家的行為,常人是難以理解,因為他們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收藏家能支撐自己的收藏,主要是靠慧眼獨具,不斷地收進優(yōu)秀的、有價值的藝術品或古董,既要收進人云亦云的東西,更要獨具慧眼,收進“人不云我云”的物件——這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精密工程。最重要的,收藏要具備藏德。購買文物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收藏,反映了一個收藏家的品行高下以及在同行中的威信。世界上一些著名收藏家,盡其錢財和時間去尋真覓寶,到后來又將這些寶物捐獻給社會,體現了高風亮節(jié)。比如,收藏現代藝術品最多的是美國的哲爾曼夫婦,他們不光把全部藏品捐給美術館,還給參觀者留下一個寶貴的信念: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藝術家作品的所有者,而只是受托于他們的保管人”。再如觀復博物館的馬未都先生,早就對外宣布,個人收藏將全部奉獻給社會。如此胸懷,才是深得收藏真諦。而那種將寶貝視為私人財產,只顧自己悄悄把玩,從不愿與公眾分享的藏家,只能稱其為小家子氣。
眼下的收藏熱中,一些藏友的境界離收藏的本質相距甚遠。估計熱鬧一陣之后,就會沉寂下去。熱鬧之時,人們很容易忘記收藏的一個要素,那就是時間。我們知道,同樣是景德鎮(zhèn)的瓷器,昨天出爐的和500年前的身價絕不等同。要等待500年,需要若干代人和耐得住寂寞的圣賢之心。而依照當下一些人的觀念,恐怕連500天都不愿等。因而,一位資深人士說過:“藏家的腸子是火熱的,心是冰涼的”——他說的“涼”乃是一份藏家罕有的淡定。林鳴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