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收藏界文化界共議手稿收藏研究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11-26]
看得見作家“動刀”痕跡
滬上收藏界文化界共議手稿收藏研究
兼具收藏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文化名人手稿,日益受到各方文化人士的關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也已經成為上海圖書館重要的文獻特色品牌。
“妙筆華章——上海圖書館藏中國文化名人手稿展”熱展期間,滬上文化界、收藏界、學界和文化名人后代共聚,為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名人手稿的搶救、保存、研究而獻言?!巴晟票4娈敶颐鞯氖指澹芯坎⒗?,是流芳百世、惠澤后人的善事。”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說。
文化價值獨特
在展覽上,布展擺放有講究,很多手稿和付梓后的圖書相鄰,也可看見不少作家在首版圖書上“動刀”,改動非常大。在蕭乾翻譯的《好兵帥克》的樣書上,修訂和畫圈布滿了紙張,這些修訂都體現(xiàn)在了再版中。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指出,從名家的筆底波瀾中,方能感知生命的氣脈和潛流,創(chuàng)作的氛圍和甘苦,縱覽名家名作的紙上春秋。只有看到手稿上的作者本人的批注修改,才能看到作者思維的軌跡。“這在出版本上是絕對不能發(fā)現(xiàn)的?!秉S顯功告訴記者,近百年來,手稿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類型,其文獻收藏的重要性與價值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并不為人們所重視,以致傳世稀少,散失嚴重。手稿具有文獻的校勘價值,對作者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包含了印本所未見的豐富信息,部分重要的手稿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價值。
現(xiàn)今很難收藏
原《文匯報·學林》主編施宣圓惋惜,上世紀80年代沒有這個意識,不重視作家手稿,諸多含金量很高的名家投稿都處理掉了,沒有保留?,F(xiàn)在的名家來信,秘書給的都是復印件,手跡很難收到。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也認同這點,他說:“從作家來看,現(xiàn)在50、60后還有手稿留存,70后的作家都用電腦寫作了,很難收藏到文化名人的手稿了。”
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秘書長趙蕓說,很多翻譯家手中有手稿,但一來不知是不是夠格,二來怕捐得數量少,上圖是不是會收藏。周德明副館長表態(tài),上圖歡迎各方捐贈。
如何研究利用
已逝評論家李子云的家屬、原上海理工大學校長李燕生認為,一篇篇手稿,固化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片段?,F(xiàn)在不少機構、大學都在收藏手稿,這里有明顯的“馬太效應”,上海應該憑借現(xiàn)藏規(guī)模、收藏眼光和服務意識占據制高點。張新穎提出,手稿的價值在研究和利用中更能顯現(xiàn)。后代家屬也希望看到,有研究者從手稿中,發(fā)掘出和出版物不一樣的學術價值。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似頻在歐洲看過德彪西等音樂家的曲譜手稿,歐洲對書稿原件極為保護,除了考察借閱人的職業(yè)身份外,有設定借閱額度。當把原稿捐贈給公共圖書館時,那么家屬能不能方便回看,學者能不能方便研究,如何應對公眾的借閱需求,這些問題處理好,會在圈內建立口碑,有更多人愿意捐贈自己或先輩的手稿。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福春認為,這對現(xiàn)代的學界提出了要求,到底怎么來利用好手稿?每件手稿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他建議,可以將手稿的修改數字化后,推薦給學生閱讀,看看大作家們到底是怎么修改自己的文章?!俺鯇W者靠這個來學習作文,推敲遣詞造句,這是非常難得的材料。”
再次呼吁捐贈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說,在國際上,圖書館是手稿的主要收藏機構,歐美國家的不少圖書館有專設的手稿收藏部門專司手稿的征集與管理,上圖也在計劃由現(xiàn)在的名人手稿館擴建成“手稿部”。學術性的手稿研究年刊《手稿》也將陸續(xù)出版。
研討會上,上海圖書館發(fā)出了向社會各界征集名人手稿的《倡議書》,再次呼吁共同搶救和保存瀕臨消失的手稿文獻,竭誠歡迎各界捐贈手稿,為積累文化遺產和中國文化精英的精神財富而努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