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品市場成一樁大生意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5-08]
20年來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屢創(chuàng)新高,反映出這一行業(yè)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以前藝術品只是為少數精英所享用,但如今工業(yè)化國家的博物館吸引的參觀者甚至超過了體育賽事。
藝術品已經成為一樁利潤豐厚的大生意,是與股票、房地產或黃金相類似的投資方式。全世界都知道挪威藝術家蒙克的名畫《尖叫》是很有價值的藝術品,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認為它會失去這一地位。也許正因為如此,本周四上午,在紐約蘇富比(微博)拍賣行以9100萬歐元拍賣之后,這幅作品成為歷史上最昂貴的藝術品,超過了兩年前畢加索名作《裸體、綠葉和半身像》8100萬歐元的拍賣價。
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一樣,《尖叫》已經成為一個符號。這就意味著只要不發(fā)生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它的價值就會只升不降。因此,古代和現代經典藝術品的拍賣常常引發(fā)爭議。而世界大部分當代藝術品市場是受投機者控制的。
就像買進股價正在上漲的公司股票一樣,只要選對了投資對象,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英國收藏家查爾斯·薩奇1991年花費5萬英鎊買下了達明·赫斯特的一件象征過去的作品,即泡在福爾馬林里的一條虎鯊。13年以后,薩奇以650萬英鎊將作品出手。
但在拍賣紀錄的背后不總是如此簡單的操作。有時某個藝術家的作品是由他自己的畫廊購入的:如果這名藝術家尚處于鞏固自身地位的階段,評論界對其價值還未有定論的話,他的畫廊會竭盡所能地避免他的作品滯銷。
另一個花招是,與某個藝術家有接觸的畫廊常常會宣布有人排隊購買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但事實常常會證明,這名藝術家的產量很高,但畫廊只賣極少部分以保持高價位。
盡管這些做法看似不夠干凈,但也絕非新鮮事。據說,倫勃朗當年就曾在拍賣自己作品時自己出價以抬高價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