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在人线播放_av可免费在线观看网址_2018v在线v天堂a亚洲_国产成人A∨在线播放免费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南懷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超越文化的局限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10-09
  文化大師逐漸凋零,在某種程度上使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這尤其表現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上。如果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倒不如說是進入文化浮躁時代。9月29日,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去世,一代文化大師的離去,世人感嘆其傳奇。他的一生多有故事,曾習武學文,在臺灣備受推崇后又在大陸掀起傳統(tǒng)文化熱潮。對于他的學術造詣,則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有人奉他為“國學大師”,亦有人認為他的著作有常識性錯誤。但不管后人怎樣評價南懷瑾,都掩蓋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南懷瑾去世時,四川詩人、作家王國平正在太湖大學堂內整理南懷瑾口述的生平,他說,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chuàng)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南懷瑾曾說,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而這看似普通的話語滲透了對文化的理解力。

  道德文章長

  文化大師南懷瑾,1918年出生在浙江樂清柳市長岐鄉(xiāng)南宅村(今柳市長林社區(qū)殿后村)。他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17歲離開溫州,前往杭州浙江國術館習武,并于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y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yè)、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yè)??谷諔?zhàn)爭期間,曾在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社會大眾。每逢假日閑暇,芒鞋竹杖遍游蜀中名山大川,拜師訪友。1947年離川重返樂清,1949年赴臺。

  在奔赴臺灣后,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年前旅美,后寓香港。在港、臺及居美時期,曾創(chuàng)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xié)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他關心家鄉(xiāng)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并在溫州成立南氏醫(y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yè)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作出巨大貢獻。

  縱觀南懷瑾的一生,基本上是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大學微言、老子他說,及佛、道兩家三十多種著作。南懷瑾的主要著作,貫穿儒釋道三家,包括《論語別裁》、《楞嚴大義今釋》、《老子他說》以及《正統(tǒng)謀略學》等。事實上,在他的系列文章中,不僅闡釋了對佛學、文化學的看法,也在努力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

  圍繞南懷瑾對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一生,也引發(fā)了當下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這固然是因為南懷瑾所做的事,事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兼有對這些知識的不同見解。在這個社會多元的時代,南懷瑾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在于百家爭鳴,在于持續(xù)下去,不管對錯,總有一種糾偏的機能讓其回歸到正途當中去。

  文武兼修 三教合一

  傳奇看似偶然,實在是有著許多的社會因素在內。倘若我們觀察南懷瑾九十五年的人生履歷,可能會得出一個傳奇性的結論:文武兼修,三教合一,他一生都在尋訪天下名師學武,峨眉山中閉關讀禪……這些事猛一看是對知識的渴求,卻是一個人對社會文化的深刻體認,而這些都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懷瑾投筆從戎,于軍中執(zhí)教。1945年,他前往西康等地參訪,閉關修行三年。這以后,南懷瑾以修行的姿態(tài)到處尋師,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吸取各家知識,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對儒、釋、道的見解。在臺灣曾子南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看來,南懷瑾沒有被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文化所束縛的。

  1949年,南懷瑾前往臺灣,先后在大學開課任教,不少名人均是他的學生。20世紀70年代,南懷瑾已經在臺灣聲名鵲起。包括《論語別裁》在內的南懷瑾作品此后引進大陸,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南懷瑾一時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向標。由此,大陸文化人才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可以這樣講。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上海,后移居到蘇州,創(chuàng)建太湖大學堂。此舉旨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fā)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這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太湖大學堂建立后,吸引了正統(tǒng)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兩界的名流。在成人教學之外,學堂還有一個小學部。南懷瑾以實際行動踐行對教育的理解。作為南懷瑾的“試驗田”,這里不同于普通的民辦教育,不涉及數理化,更強調古文、武術、中醫(yī)等傳統(tǒng)教育,以誦讀和釋義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

  在解釋創(chuàng)辦太湖大學堂的原因時,南懷瑾表示,他想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胺彩挛业M心,成功不必在我”,對于是否陳義過高的問題,太湖大學堂解釋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獲?!?br/>
  超越文化的局限

  在曾王君的眼里,“他年紀大,可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卻像個小孩子,很活潑。飯桌上看他抽煙,是覺得很爽的樣子。他曾閉關兩次,又寫了那么多傳統(tǒng)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我們卻看不到傳統(tǒng)文化的后遺癥,不做作。”

  對于南懷瑾的去世,華師國學研究院院長唐翼明感嘆,如今這樣的前輩越來越少了,季羨林先生走了,周汝昌先生也走了。中國學術界的大師,越來越少了,令人不勝“悲哀”。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地區(qū)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時至今日,“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關于《論語別裁》,學者張中行就曾撰文,從3個方面痛批了被稱為“學兼儒道釋”的臺灣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論語別裁》。他認為該書對《論語》原文的有些解釋“不管語文規(guī)律,自己高興怎么講就怎么講,這就箋注的路數說,或只是就膽量說,確是前無古人”。不過,在有的學者看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需要不同的視覺給予解釋,這樣才符合學術發(fā)展的道理。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生前在談及南懷瑾時表示,南懷瑾值得佩服的一點是,他有勇氣講出他自己思考過的東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過”。

  但面對各種質疑時,南懷瑾幾乎沒有相應的回應,這或許表明了他對質疑的態(tài)度。“他是豁達的,當然很有智慧,他也更是超越的,超越文化的局限……”在不少人眼里,南懷瑾以這樣的形象影響著世人。王國平說,南懷瑾經歷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這些,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南懷瑾的一生中,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造,“南懷瑾先生把深奧的傳統(tǒng)文化哲理融入生動的現實生活中,他給人們的不是教條,而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和應用……”在網上亦有網友對南懷瑾如此評價。質疑或追隨,對南懷瑾來說,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建構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建上,如此,文化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