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專家VS民間藏家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元青花?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11-09]
為慶祝建館60周年,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元青花展覽:“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內外30余家參展單位的近90件元青花會聚一堂,許多元青花中的重量級“明星”,如具有重要斷代意義的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紋象耳瓶,以及曾經拍出2.3億元“天價”的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第一次在原產國中國亮相。
展覽也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元青花的存世量究竟有多少”的討論。文博專家斷言:作為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瓷器品種,元青花的稀少與名貴毋庸置疑,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不超過400件。但與此同時,民間卻有“數以萬計”的元青花在出土和交易,民間藏家對其數量之巨、品質之優(yōu)言之鑿鑿。
關于元青花的數量、真假之爭,怎么會到了如此“冰火兩重天”的地步?讓我們來聽聽各家之言。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
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
目前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豐富的機構,一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有40件;二是伊朗國家博物館(微博),有32件。總體而言,目前已被證實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只有100余件在國內的博物館。
為什么海外的元青花比國內多?主要因為當年元青花是一種貿易瓷。元青花似乎缺少一個醞釀的過程,它在元代后期“橫空出世”,和我們傳統(tǒng)的唐宋瓷器的裝飾風格完全不一樣,那種藍色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蒙古人也不喜歡青花,他們更欣賞白瓷。藍白相間的圖案其實比較符合伊斯蘭文化的審美情趣。元青花采用的原料“蘇麻離青”也是從西亞進口的。我們這次展覽中有十件來自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元青花展品,其中有一件盤子的口沿后面,有非常流暢的波斯文簽名,說明西域的工匠很有可能直接參與了元青花的制作。這種種證據無不表明,元青花是一種迎合了海外審美趣味的外銷瓷。
但也有部分元青花沒有外銷,留在了國內。比如至正十一年的象耳瓶,是江西玉山縣一個普通的鄉(xiāng)紳定燒的。但并不能因此推導出國內會有許多元青花的結論。
首先,元青花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特別是傳統(tǒng)文人不會喜歡。其次,定燒一個元青花代價高,景德鎮(zhèn)在這之前沒有做彩繪瓷器的傳統(tǒng),當地的工匠會畫元青花的幾乎沒有,所以許多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是來自于磁州窯和吉州窯。
元青花的生產時間并不長,生產的量也不大。過去有一種說法,元朝早些時候有一種“延佑型”元青花,但這幾年最新的研究表明,包括湖北省黃梅縣出土的延佑六年(1319)的青花牡丹紋塔式罐并不是青花,它們用的顏料不是鈷料,而是鐵料。目前來看,延佑年間是否有青花瓷器,還沒有可靠的科學考古資料來證明。元青花出現的年代,大概是14世紀20年代后期,一直到14世紀50年代前期,因為戰(zhàn)亂而終止,其生產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幾年。當年生產元青花的窯口也不會很多。從景德鎮(zhèn)的考古實踐看,有證據說生產過元青花的窯址,不過就是湖田南河兩岸、鳳凰山和戴家弄等城南幾個點。
國內博物館所存的元青花主要是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窖藏發(fā)現,有些是墓葬出土。元墓雖然發(fā)現不少,但其中的元青花不多。我們一直非常看重科學考古的成果,不排除將來還會有元青花出土,期待著有新的考古證據將元青花的生產年代向前推進至更早。但民間所謂元青花“大量出土”的情況我認為不可信。可以肯定的是,元青花是非常稀有的瓷器品種,存世量有“幾萬件”是不可能的。
元青花的“高仿品”在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景德鎮(zhèn)陶瓷館的陳孟龍、李會中、黃云鵬等都是其中的大師。他們當年是為了研究和恢復元青花的生產技藝而進行的“實驗考古學”,但現在很多“高仿品”都被當做了真品。我曾經去過一些人的作坊,他們親口承認,許多所謂的“元青花”就是他們的作品。
海峽兩岸首屆民間收藏聯(lián)展組委會主任許明博士:
民間元青花至少數以萬計
元青花的存世量有多少?
“不到400件”這個數字,只是我們官方考古的統(tǒng)計結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構成應該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館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幾十年中國大陸不斷的出土。
首先說館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經告訴我,阿塞拜疆的博物館里起碼還有幾十件元青花,這個沒有被我們統(tǒng)計進來;然后說私藏,伊朗、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民間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這些也沒納入我們的統(tǒng)計范圍;最后是近幾年出土。坦白說,現在的考古發(fā)掘,主體不是官方的考古隊,而是在民間。民間的基建工程或盜墓行為,導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場。
宋末元初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了元青花的生產,根據明代的記載,江西地區(qū)有將近三百多個窯口。三百多個窯口生產了將近一百年,元青花的數量會有多少?事實上,外銷的元青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的元青花就是裝酒、盛飯、放茶葉的日用器。三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統(tǒng)計,這個統(tǒng)計是具體落實到每個藏家,每件藏品我都看過。結論是:姑且不論普品,中等以上品相的元青花,國內民間至少有一萬五千件。
這次上海博物館的元青花展覽,我也去了。近90件元青花,按照我的標準,精品也就十幾件。名氣最大的“鬼谷子下山”,這次見到實物后令我大吃一驚。它的花色并不是傳統(tǒng)的“至正型”元青花?;ㄉ珱]有炸開,沒有暈散,也沒有鐵銹斑。如果按照國內保守文博專家的看法,它是一件典型的“不開門”的元青花,是“仿品”——當然我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它屬于一個很少量的品種,所采用的鈷料是國產料,在福建的某個窯口生產的。
說到底,元青花又不是多么難以鑒定。我這里不僅有國家博物館檢測中心的證書,還有伊朗博物館和蒙古國家博物館的檢測證書,這些都是我們的證據。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李輝柄:
元青花真假之爭問題出在“多”
元青花研究現在有個問題:文博界的研究者,不愿意到實地去考察,所以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幾年的出土情況。我自己本身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以前也覺得元青花存世量很少,有民間藏家找我看,我也給人家“槍斃”了不少。
轉變發(fā)生在2005年。當時有個藏家拿了一批新出土的元明瓷器找我鑒定,因為那批瓷器和館藏的傳世品有很大區(qū)別,所以我決定跟他去現場看。那個墓葬群在江西南城,是個丘陵地帶,是當地歷史上一些比較有地位的人的墓葬群。那片地方,這幾年不知道挖出來多少元青花,都是當年被當做隨葬品埋入地下的。
這件事情給我的震動很大。近30年,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加快,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進行,動土量要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盜墓、私藏的現象很普遍,但這個現實很多學者不愿意面對,又不愿意到第一線去考察。包括元青花在內的大量瓷器出土,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讓他們難以接受。而現在景德鎮(zhèn)的“仿品”也確實很多,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來路不明”的元青花擺在專家面前,不用說是沒有見過的,就算是和博物館里一模一樣的,人家也不敢認,只能一棍子打死。
元青花的“真”“假”爭論,其要害就是一個“多”字。多了就“假”了,這就把“多”與“假”畫上了等號。我們當然不能把假的說成真的,但也不要因過去你沒見過就對元青花加以否定。為了國家的文物事業(yè),為了保護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抱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進行研究,還元代瓷器發(fā)展以歷史的本來面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