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清宮戲中的龍袍都是畫好圖案后縫制的,很廉價。而真正的清帝龍袍,加工一件需要千人制造。如用一個人來刺繡,要用兩年零五個月時間才能把花紋繡完。
沈陽故宮博物院將于8月29日至9月20日隆重推出《沈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珍寶展》,在這個展覽中,沈陽故宮10件“鎮(zhèn)館之寶”能看到8件。
一件龍袍上繡40多條龍
龍袍為皇帝吉服之一,多在喜慶場合穿用。此次展出的3件龍袍分別是乾隆御用的“明黃芝麻紗彩繡平金龍袍”,圓領(lǐng)右大襟,馬蹄袖,裾四開式,領(lǐng)、袖俱有石青緞鑲邊,在紗地上刺繡金龍九條,飾有傳統(tǒng)紋樣十二章,間以五色云蝠紋,下幅為八寶立水。
皇太極御用的“黃色團龍紋常服袍”,樣式為捻襟,圓領(lǐng),馬蹄袖,主體由黃色織錦緞制成。團龍、云紋緞為面,月白色暗花絲綾為里,中間為薄棉縫制而成。領(lǐng)、袖、襟為石青色地織金云龍紋。
康熙御用的“石青緞彩繡平金團龍袞服”,為清代皇帝禮服之一,凡吉慶典禮時于龍袍外面穿用。此袞服為石青緞面,月白纏枝暗花軟緞里,藍綠素緞繡平金云龍紋,其形式為無領(lǐng)對襟,身長至膝,平袖,袖與肘齊,有銅扣五枚,繡有五爪金團龍四條,前胸、后背、兩肩各一條,左右背團龍圖案中繡有日、月二章。前后萬壽字篆紋。
與時下宮廷劇中服飾不同,真正的清宮服飾大多以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生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絲織品為面料。其中工藝最復雜的是龍袍,繡織運用了齊針、套針等十多種針法。有史料記載,為皇家織造一件龍袍,需用繡匠608工、繡洋金工285工、畫匠26工。一件龍袍上繡有40多條龍,按照“妻服從夫”,皇后的朝服也同樣繡有40多條龍。它與龍袍惟一的區(qū)別是龍袍上有日月星辰等12章。12章代表12種美德。
清代的冠服有選擇地承襲了中華服飾文化思想,將傳統(tǒng)的色彩、龍紋、品章以及吉祥紋樣飾于袍服上以別尊卑等級;同時,清統(tǒng)治者又強調(diào)“國語騎射”,在冠服制式上保留了如馬蹄袖(箭袖)、披領(lǐng)等鮮明的滿族特色。在宮廷中,穿衣戴帽都是政治,不同的等級,會有嚴格的花紋和質(zhì)地限制,擅越者便是犯上作亂,甚至處以極刑。
努爾哈赤改良的“云板”
此次展出中觀眾可以目睹努爾哈赤御用寶劍、皇太極御用腰刀、后金天命云板、清王翚等人繪制的《設色康熙南巡圖卷》、清乾隆款嵌琺瑯纏枝花卉缽、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金代交龍鈕大鐘、“紫氣東來”匾8件鎮(zhèn)館之寶。
在這些鎮(zhèn)館之寶中,最不起眼的是一塊重12.5公斤的鐵板,但它卻是國家一級文物——后金鐵鑄大金天命云板。
這塊云板鑄造于后金天命八年(1623),為當時駐城八旗官兵報警傳令之用。全板為生鐵一次澆鑄而成,上、下部分均呈云朵形狀,板身為長條形。云板上部有一圓孔,為穿系掛繩所用,一面鑄紋較少,僅在下部云頭內(nèi)鑄有少量花卉紋飾;另一面鑄有文字和花卉圖案,上下云朵表面鑄卷草花紋,云頭內(nèi)各鑄有一朵凸起花卉,兩面下部中心均為圓形敲擊凸點,周圍飾有花瓣紋。板身中部一面鑄有漢文文字,右側(cè)為楷書雙勾體“大金天命癸”,左側(cè)為楷書陽文“亥年鑄牛莊”,兩行字底下有楷書陽文“城”字。
云板在王公貴族、官宦士紳之家使用時,按實際情況具有較多的實用方式,如傳事、報信、奏聞等等。為什么讓努爾哈赤將其改良成“報警器”呢?
專家認為,后金云板作為八旗官兵守邊報警的工具和后金宮廷內(nèi)傳遞信息的器具,為其穩(wěn)定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云板的使用不全都由后金時候的女真人首創(chuàng)的,其最早使用的年代遠在唐代之前,云板已作為一種報時工具使用在宮廷中。從云板最初的使用功能看,它是源自漢民族傳統(tǒng)的佛教,即是器物引入到宮廷和軍事之中的。至今,云板作為佛教里的常用仍在使用。
是努爾哈赤吸收漢族傳統(tǒng)器物,將其靈活運用于戰(zhàn)爭的一個體現(xiàn),反映了女真族人崛起之際兼收并蓄的意識。正是通過很多吸收漢族和其他少量民族的傳統(tǒng)文明和傳統(tǒng)器物,后金王朝才得以快速壯大并很快成功。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