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寶譜》走進荔灣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03-08]
本報訊 (記者張影通訊員王錚)清代皇帝《寶譜》原樣仿真品不久前運到了荔灣區(qū)的檔案館,這批珍貴的、一直深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珍品將公開展覽。而古老的廣州十三行有關通商的皇帝奏折和上諭等仿真品也終于帶著歷史的遺跡回到了荔灣區(qū)。
原樣仿真復制二十五寶
荔灣區(qū)檔案館1比1原樣仿真復制了二十五方印章,最大的是廣運之寶,它的用途是運送皇家物品時,在包裝物外蓋上此印章,表示皇家封存。二十五寶中惟有一枚排列第四的皇帝之寶只有滿文,用途是“以布誥赦”;而位列第五的皇帝之寶則是用于“以肅法駕”,使用檀香木制成,兩寶用途不同?!熬刺烨诿瘛睂毉t則被康、雍、乾三帝在位時都各刻了一枚,在著名的傳教士郎世寧畫的《瑞谷圖》上,就有雍正皇帝蓋的“敬天勤民”寶璽,顯示自己治理國家時出現的“天下糧倉”的政績。
奏折上有乾隆親筆朱批
二十五寶中,前四寶在清太宗文皇帝時被認為是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所以不可輕易棄用。從太宗文皇帝開始,四寶一直保持到清末最后一位皇帝。其余21寶在后世的皇帝中有存有棄。使用寶璽還有一套規(guī)則,只有通過內閣才可以請用。
荔灣區(qū)檔案館仿真帶回的除了有價值超過5000元的《寶譜》外,還有區(qū)檔案館自己設計的一份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里面包括了兩份上諭和一份奏折,奏折上有乾隆皇帝的親筆朱批。其中的一份上乾隆皇帝承諾“一口(廣州十三行口岸)通商”的上諭,該上諭是發(fā)給浙江總督的,要求開往浙江的外國商船一律轉到當時的廣州十三行口岸,從而將廣州十三行推向空前的商業(yè)鼎盛時期。另一份上諭是道光二年,由于西關十三行發(fā)生火災,道光皇帝要求免收一年稅收和推遲繳稅的上諭。
把十三行傳奇帶回荔灣
記載著廣州十三行歷史滄桑的奏折、上諭等惟一的真跡由于都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這次荔灣區(qū)檔案館保存的仿真件無疑是把歷史重新帶回了現實,把十三行的傳奇帶回了荔灣區(qū)。據介紹,今年4月荔灣檔案館服務中心將會開工裝修,上半年該中心就可以啟動,正式投入為市民服務。
“二十五寶”簡介
清代皇帝《寶譜》把象征清王朝最高權利的御用二十五寶璽朱印集于一書,是中國印章寶庫中的珍品。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希望清王朝也能傳位二十五世,因此欽定二十五種御寶,后人稱這二十五方印章為“二十五寶”。二十五種玉璽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之寶、皇帝之寶(滿文)、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除一枚皇帝之寶僅有滿文外,其余二十四方印章都是古篆和滿文合璧。“二十五寶”中只有欽文之璽被稱為“璽”。《寶譜》初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乾隆十三年將御制的寶譜交給交泰殿作序。 廣州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