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在人线播放_av可免费在线观看网址_2018v在线v天堂a亚洲_国产成人A∨在线播放免费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宋永進:中西藝術融合的困境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10-09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林鳳眠就提出了“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的主張,然而中西藝術融合的實踐,卻因種種原因一直處在徘徊、停滯或割裂的狀態(tài)。直至今日,它仍然是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西藝術融合不應該僅僅是在藝術媒介或語言形式層面的簡單交流和結合,更重要的應該是深入到內在精神的文化層面,它有別于政治、經濟和科技的“國際接軌”。從某種角度來看,藝術的融合比政治、經濟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顯得更為復雜而艱難。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和價值取向,藝術家或藝術理論家常常陷入文化碰撞和審美沖突的困境。而正是這種文化碰撞和審美沖突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突破原來的面目進而走向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契機。然而,近百年來中西文化發(fā)展的嚴重失衡導致了當前的許多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在這場文化沖突面前失去了應該具有的文化立場、審美心態(tài)和行為主張。他們沒有站在本土的文化立場上去思考,沒有從史學的高度、用長遠的目光去認真考察當前中國藝術界的現狀和國人的審美習慣,卻一味麻木地推崇西方價值觀念,狂熱地模仿西方的審美方式,并極力貶低甚至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理念。一些注重傳統(tǒng)的藝術家則在不同程度上排斥西方藝術。兩種極端的學術態(tài)度都使中西藝術融合陷入了僵局。

一、文化發(fā)展失衡——西方后現代藝術的崛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

回顧百年之前,倡導西學的勇士自然不在少數,許多國學大家也都健在。無論國學大家還是西學健將,其報國之心是一致的。兩種文化主張可謂勢均力敵,在互相激勵的對話和針鋒相對的辯論中進行著漫長的交流與融合。有識之士對西方現代理念和中國傳統(tǒng)觀念都進行了從梳理研究、理解建構到消化融合進而實現變革與發(fā)展的探索,并自覺地為這場文化變革擔起了薪火傳承的重任。傳統(tǒng)藝術愚昧落后和頑固保守的一面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之下被改造、轉換或遺棄,而潛在的積極一面得以重新復活。遺憾的是,這種平等的對話方式和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因接二連三的內憂外患而有始無終,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和發(fā)揚也多次被無情地中斷。與此同時,繼現代藝術之后,西方后現代藝術則以更強勁之勢迅速崛起。西方藝術現代化的事實說明了其文化策略的成功和藝術變革的勝利。許多年輕人紛紛遠渡重洋求取藝術真經。如今,海外學成回國的(也包括本土成長的)優(yōu)秀西方藝術理論專家已經占據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藝術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編輯部門,并逐步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生力軍。這本是好事,然而在這中西文化發(fā)展嚴重失衡的形勢下,西方藝術觀念和藝術批評理論當然地成了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主體話語,西方價值標準成了品評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依據,有時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傳統(tǒng)美學理論不管是糟粕還是精華則全被當作陳腐晾在古書堆里,或者干脆被當作落后的典型淹沒在唾罵聲中。一些甘于寂寞的研究傳統(tǒng)藝術理論的學者和傾向傳統(tǒng)的藝術家,在當前學術領域中的地位和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事實上這種失衡并非源于中西文化內在力量對比實質性的差異,真正的原因在于文化傳承的連續(xù)或者中斷。表面上看西方后現代藝術否定傳統(tǒng)而主張創(chuàng)新,事實上,是在現代藝術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經典理論的解構和重構,本質上還是一種對西方傳統(tǒng)藝術的批判性繼承。這一點恰恰值得國人的深思和借鑒。

二、藝術行為失態(tài)——強大的西方文化攻勢與一些當代藝術家的新殖民心態(tài)

一些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實現了全球性操縱之后,把文化藝術也列入了戰(zhàn)略范圍,作為增強國力的軟性資源加以開發(fā),并為推行其美學理念和價值觀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策略。從國內被許多當代批評家所推崇的、被媒體所追蹤的以及被市場所吹捧的那些代表“當代藝術”的許多作品里,無不反映出西方審美價值體系的強大文化攻勢已經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產生一定的戰(zhàn)略效應。西式的思維方式、西式的審美氣質、西式的話語模式、西式的藝術形式,包括西式的“參考文獻”和傳承文脈,從頭到腳可謂擁有了全套的西式文化武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理念和美學思想在這些作品中幾乎消逝得無影無蹤。提到傳統(tǒng)文化,他們總習慣于列舉三綱五常的束縛、八股文的空洞和女人裹小腳的愚昧等等,卻看不到傳統(tǒng)文化積極的一面和進步的意識。雖然當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無法退回到歷史的某朝某代,晉唐的書法、宋代的山水、明清的花鳥也難以重新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形式和主導內容,但其中所承載的文化養(yǎng)分或人類智慧永遠是世人的寶貴財富,而其中暗藏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氣質,則是民族性的根源,是啟封國人靈魂的解碼。作為中國藝術家無法回避這一客觀史實。許多藝術家正是由于缺乏傳統(tǒng)優(yōu)良審美基因的良好繼承,因而在日益國際化的世界文化舞臺上,喪失了一個文明古國所應該具有的審美自信和文化姿態(tài)。于是,中國或東方身份的事實,也需要獲得西方的認可才得以名正言順。這種新殖民心態(tài),使自己主動變成了西方眼中的中國形象,并以此為榮。面對誘人的外幣,一些藝術家喪失了文化廉恥,為了滿足西方人的審美需求,完全拋開自己真實的心性表達。他們在如愿以償地得到了大面額外幣的同時,或許也滿足了部分國人因媚外而萌發(fā)的虛假審美需求,卻難以使大多的國人產生由衷的共鳴。更需警覺的是,若長此以往,西方文化價值體系一旦全方位接管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權,國人便不知不覺地正好中了“西方藝術中心”的文化圈套。

誠然,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的發(fā)展符合西方藝術發(fā)展自身的規(guī)律,有其合理性,其觀念對中國當代藝術家(尤其是過于保守的傳統(tǒng)藝術家)擺脫既定的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也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1985年美國裝置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的作品來華展出,就為歷經多年革命文藝思想束縛的藝術家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嶄新的視覺體驗,并激起了轟轟烈烈的“85美術新潮”,其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然而,雖然日益全球化的趨勢使中西出現了許多相同或相似的現實問題,但其文化背景畢竟差距甚大,將西方現代藝術或后現代藝術直接“拿來”,既無傳統(tǒng)根基也缺乏生長的土壤,從短期來看或許有一些表面化的效果,絕非長久之計。

三、中西融合失語——西方藝術觀念和理論的主導地位與傳統(tǒng)美學理念的日益邊緣化

文化發(fā)展的失衡導致藝術行為的失態(tài),藝術行為的失態(tài)同時又加劇了文化發(fā)展的失衡,循環(huán)往復。在這樣的前提下,中西藝術融合的有效性頗令人擔憂。八十年代初,中國對西方近當代藝術(從現代藝術到后現代藝術)實現了全面性開放。在短短的四五年里,主張接納西方觀念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以研究或摹仿的姿態(tài)把西方一百年里所發(fā)生的藝術流派或藝術形式幾乎全方位地重新演繹了一回。九十年代前后,他們開始真正關注和學習當下的西方藝術。盡管他們逐漸擁有了西方最前沿的藝術觀念和理論,并且頗具創(chuàng)新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卻缺乏最基本的實踐體驗。于是,他們誤將西方藝術當作中國當代藝術現成的樣本。由于西方藝術理論在當前中國藝術界的話語地位,這些觀念和理論還沒有經歷中國當代藝術實踐的洗禮,沒有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進行正面的碰撞,便開始主導在這場關系中國當代藝術命運的變革。一些藝術家簡單摹仿乃至直接抄襲西方現代藝術或后現代藝術的“杰作”和一些缺乏實踐經驗的西式藝術批評家面對藝術作品的自言自語或紙上談兵的高談闊論,雖然已經共同虛構了一個“當代藝術”繁榮的假象,卻仍然難以掩蓋這樣一個事實:缺少原創(chuàng)和缺乏內涵的偽藝術肆意流行,能夠融中西之長并真正具有中國當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則鳳毛麟角。近些年,在國外走紅(也頗有成就)的某些藝術家紛紛將“民族符號”載入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這雖然表明他們已經萌動了民族的意識,并積極地進行著中西融合的探索,但從本質上看,其作品仍然缺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真正的民族精神,不過是貼上了“中國制造”標簽的西方藝術。而主張繼承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大多數畫家雖然有吸收西方藝術的動機,并進行了多種嘗試,卻往往流于表層,如:拿西方油畫的色彩樣式套用中國文人畫的意境,或者用西方古典繪畫的造型方法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筆墨程式,或者把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形式、變形技巧或肌理效果直接挪進中國畫里等等。少部分畫家則干脆獨自沉醉于傳統(tǒng)藝術的語境之中,完全脫離當代的生活環(huán)境和話語環(huán)境,漠不關心西方藝術的發(fā)展動向。其中雖然也有極少數畫家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對西方藝術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探索已經不滿足于藝術媒介或語言形式的層面,開始觸及文化的深層,但更多的畫家卻終因對西方藝術缺乏深入研究而草草收場。隨著話語權的逐漸喪失,主張繼承傳統(tǒng)的藝術家在當代藝術領域日趨邊緣化。傳統(tǒng)美學理念也隨之逐漸被“當代藝術”所冷落乃至遺棄。從發(fā)展的主流來看,中西兩種藝術觀念常常處于相互疏離和排斥的狀態(tài),至今仍然沒有完全形成相互對話的良好局面。這樣一來,“中西藝術融合”便成了一句冠冕堂皇的口號。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形下,多一份對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視和呼喚,雖然有可能背負“保守派”或“狹隘民族主義”的罵名,卻有利于為中西藝術融合營造一個平衡和平等的話語環(huán)境。當代藝術家只有重新梳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挖掘傳統(tǒng)藝術中具有普遍意義、進步意義的部分和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將其與當代藝術相銜接,并敞開胸襟主動接受西方藝術的沖擊,積極借鑒西方藝術道路的成功經驗,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當代精神的理論基礎和藝術形式,才能使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