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國際單位·南都藝術沙龍”,是廣州文化新地標時代·國際單位與《南方都市報》攜手打造的品牌活動。每個月定期舉辦兩次,邀請藝術各界精英暢談創(chuàng)作之旅。
國慶期間,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 .8億港元落槌,讓人驚嘆的同時不禁心生疑問:當代藝術品也“天價”,憑什么?昨日,葉永青做客“時代國際單位·南都藝術沙龍”。他說,“藝術的定價是項系統(tǒng)工程,并非一個標準,甚至不是可以相信的東西”。
曾梵志的作品曾不過幾千元
55歲的葉永青,熟悉的人習慣喊他“葉帥”?!皫洝背酥赶嗝?,更多是成就的象征:他是著名畫家、策劃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jiān)。
上世紀90年代初,葉永青已經成名,但無論是其個展還是名氣,均在國外?!澳菚r的中國,幾乎沒有畫廊、沒有美術館、沒有基金會,沒有藝術的氣候”,葉永青說。1997年,由于身體原因,他結束游歷,回到家鄉(xiāng)昆明。
盡管是回家,但葉永青卻覺得無比孤獨,“昆明地處中國西南,十分閉塞”。直至1年后,他遇見昆明一棟古老荒廢的房子,破敗的景象和雜草叢生的氣質一下子打動了他。葉永青于是盤下老屋,將其變成一個畫廊,也是一家餐廳,取名“上河會館”。如今,所謂的“藝術空間”在城市遍地開花,但是當年,那絕對是新鮮事。
在上河會館,葉永青幫助藝術家出售作品。“那個年代,許多從我手里買畫的人,現(xiàn)在都發(fā)財了,因為價格翻了幾十番”。曾梵志的作品也曾經掛在上河會館,當時的售價只不過幾千元人民幣。
有人說這比印鈔機還厲害
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幾千元人民幣,還是如今的上億元,其實都是高昂的價格。有觀眾向葉永青提問,“藝術家完成一幅作品,可能只需要半個月,甚至幾天。如何按時薪、月薪來算,藝術真值這么多錢嗎?定價標準是什么?”
這個問題顯然觸碰到葉永青的興奮點。他說,如果論一張畫的成本,其實很簡單,畫框、顏料,最多500元,除此以外的就是所謂“天價”。葉永青記得,上世紀80年代,著名畫家李可染曾在巴黎舉辦畫展并現(xiàn)場揮毫。不過8分鐘就完成的作品,現(xiàn)場賣到10萬元人民幣。“有人說,這比印鈔機還厲害”。
葉永青認為,藝術的價值與這個時代和人群的認知有關。“藝術的定價是項系統(tǒng)工程”,他說,這是在創(chuàng)作其中沒法判斷的,“否則我當初必定一張畫都不賣,到今天就成為特別有錢的人了”。
所以,他不認為藝術品的價格是可以相信的東西?!凹幢闼晃牟恢?,我還是熱愛;即便它價格不菲,我也不依賴”。
脫離體驗的藝術并不完滿
談到廣州的藝術氛圍,葉永青說,雖然這座城市很繁華,但藝術仍然沒有走進人們的生活。他說,人們欣賞藝術,更多地可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真正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的人依然不多。
知道西方的孩子,是怎么樣接觸藝術的嗎?他舉例說,“比如大英博物館,一群7、8歲的當地孩子在里面上課,不是藝術課,而是算術課。他們每人手持一份表格,要數出博物館里有多少個天使石膏像,多少個斷了手的女神石膏”。
葉永青認為,最好的接觸藝術方式是體驗,而非觀賞。“藝術是因人而異的,因為體驗不同,感悟就不同。脫離了體驗的藝術,并不完滿”。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