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惠:注意力能量與藝術的真?zhèn)?/h1>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11-25]
在人類的層次上,一個個體的“人”,對任何事物、任何情態(tài)的知覺能力都與他自身的注意力有關系。人透過那些已經被啟發(fā)、被啟明的注意力獲得知覺,動物有注意力但基本都沒被啟明,因而只有很粗糙的知覺,比如,動物不能辨別美丑、干凈與整潔,而人可以。人呢,有了很多進一步的知覺,但一般的人沒有對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秩序與平衡的知覺,而藝術家則必須具有,否則不可能進行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審美能力的基礎就是對現象背后抽象的平衡與秩序的知覺能力。憑著知覺和有穿透力的注意力,人可以了解、理解事物、感受和欣賞事物。人們常說的洞察力,其實就是一種穿透表面進入無形實質的注意力。
作品上的注意力能量
對藝術品進行真?zhèn)蝺?yōu)劣辨別,一般人極難做到,為何?就是他的知覺和注意力的精微敏銳的程度要有足夠的穿透力才能發(fā)現作品的實質能量。說到能量,注意力也可說是一種能量,知覺是對不同事物能量狀態(tài)的區(qū)分和感受。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的注意力狀態(tài)即他的能量狀態(tài)會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直接延伸進入作品中,畫畫兒、創(chuàng)作從一元的層面看就是能量流動,藝術家的知覺與注意力能量透過某種有形可感知的物質媒介(比如畫家通過畫材技法、音樂家通過音調音色旋律等等)輸出來并凝聚在物質媒介上,凝聚之后的物質媒介變成了作品。這也是“畫如其人”的根本原因所在。作品散發(fā)什么樣的注意力能量,其能量狀態(tài)決定了作品的質。
關于注意力,這里針對藝術作品,談一點最最基本的,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注意力流向即作品的能量流向。舉例來說,那些經久流傳的藝術佳品,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散發(fā)能量,即欣賞者如果靜靜地欣賞則可以接收到作品散發(fā)出來的能量,從而感到或安寧或愉悅、或美好或恬靜,賞心悅目等等的感覺。這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是由內而外輸出能量,即藝術家是能量的給予者,欣賞者是能量的接收者,作品散發(fā)能量滋養(yǎng)欣賞者的品性、精神、陶冶欣賞者的審美情操、性情。
當然,能量的給予者是連接了能量源頭的,這樣藝術家自己也成為了能量源頭,換句話說他就成為了他自己,他將不再受外界影響,而只有外界受他的良性影響。真正的藝術家是絕對知覺的感知者,是能量的給予者,而且往往有能力源源不斷地輸出與給予,這就是那些藝術大家有長盛不衰的創(chuàng)作激情而且作品數量也很多的緣故。
藝術家是注意力能量的給予者,為索取注意力而為之的均是偽藝術
“蒼鷹”事件是偽藝術的一個典范。是與“能量給予”恰恰反過來的一個“藝術”事件。這是賈方舟老師回應蘇堅的一段:設法使行為成為事件,成為媒體競相追逐捕獲的對象。成為執(zhí)法者搜尋的目標,成為輿論熱點——這便是行為藝術家的策略。如果這段文字屬實,那我們可以看到“作品”是一個典型的注意力索取事件,其目的就是索取注意力,索取關注,索取能量,至少到目前還沒有看到其他的積極作用,而這樣剛剛好與真正的藝術背道而馳了。
記得看過一個電視紀錄片,一個身手敏捷的罪犯,在各地都留下各種罪行,警方花費了若干年通緝追捕,當最后執(zhí)行死刑前,他交代了犯罪動機,他覺得警察如此關注他、報紙也常報道他,那么多人和事情因要抓捕他而起,他感到自己十分重要,因而感到自豪和成功。除了用自己去犯罪來調動警方,他找不到更好的讓自己感覺重要和成功的方式了。這是一個用極端負面的犯罪方式不惜自我毀滅去索取注意力的例子。
我們看到當代藝術中有大量的只為吸引眼球、刺激觀眾的“作品”無疑這些東東遲早都會消失,他們將無法和“藝術”這個詞長久地拉上關系。原因是,他們自身內在沒有對自己的真正知覺和感受,只有靠外界參照物來獲取相對的知覺和感受,所以他們沒有能量,更無法給予什么,只有靠不斷地索取外在的他人的注意力能量來維持,也只有不斷升級地去做出更極端的行為表現或“作品”才會產生索取成效,他們很累很難啊,有誰看到索取者是常勝將軍的么,人們一時地被掠奪了注意力而已吧。
雖然被此事件打劫了一些注意力,但也不是壞事,正好可以借著此事及批評家們的討論,將更深、更廣、更有普遍性規(guī)律的知覺與注意力視角給引發(fā)出來。文中看起來有結論、定論,其實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一個少有的視角,畢竟這應是另外一個更幽深更精微的視角。
事實上,人類進化的實質就是知覺程度的進化,而藝術本應是人類進化的前沿領域。現在知覺尚粗糙的人們?yōu)榱恕拔镔|利益”將藝術也粗糙化了。
最后順便說,將注意力收攝向內,不斷地進行內在的自我觀察與內省,并醒覺與知覺到自身注意力的運動,是連接能量源頭的關鍵。假如你發(fā)展了這部分內在的知覺能力,你將會感到很多人已經在這個進化的道路上了,也將會有更多的人上路同行,更多人將會從相對知覺的“黑暗”現在恰如黎明前的黑暗,破曉而進入到絕對知覺里的漸行漸明的“曙光”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