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靜:功利的藝術教育扭曲了藝術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4-01-04]
每當假期臨近,藝術考級、考證、培訓也會升溫。表面上看是藝術教育的繁榮,深究起來是藝術教育的扭曲和沒落。
我曾經(jīng)從事多年的藝術教育,熟知不少家長的心態(tài)。認為藝術教育就是藝術技能培訓的家長為數(shù)不少。有一些人是盲目跟風,認為別的孩子學了,我的孩子也得學,“被培訓”的孩子不在少數(shù)。而且,藝術培訓市場越來越向低齡化發(fā)展,幼兒園孩子白天上課,晚上“被藝術培訓”的情況也不鮮見。受輸不起、等不起這些焦慮心態(tài)的驅(qū)使,一些家長甚至會讓孩子參加四、五項培訓,用身似陀螺描述這些孩子一點都不夸張。
溫州媒體曾報道,一個家長曾每周五放學后帶孩子飛至上海,周六跟上海老師學鋼琴,周日飛返溫州,周一上課,常年如此。不難想象,這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忙碌勞累。
功利心理催生了藝術教育的虛假繁榮和本末倒置: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審美,而是為了掌握技能;培訓沒有基于孩子的興趣,而是出于家長的焦慮;考級考證沒有立足孩子的實際,而是出于家長的要求。我所了解的一名“藝考高材生”,他從不認為學琴的經(jīng)歷是快樂的。待考至10級后,鋼琴也就變成了家里的一件擺設。他每年只會練習考級需要的五首曲目,若有人問他“柴五”(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是什么,他會一片茫然。每年的藝考大軍中,對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真正感興趣的考生估計不多,大部分都是對藝術既不愛好又無特長,多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而臨陣改行,為的僅僅是得到一張入學門票,把藝術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情況也喜憂參半。近年來,中小學藝術節(jié)深入開展,一些學校的學生藝術技能、表演水平越來越高,參加各類藝術比賽、競賽所獲獎次、數(shù)量年年攀升。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藝術教育的缺失。一邊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學校、家長、學生重文化課輕藝術課,藝術教育投入不夠,課程不齊,課時不足,質(zhì)量不保,藝術選修課冷冷清清;另一邊是為了藝術類特長加分,那些原本對音樂、美術不那么感興趣的孩子,生生被打造成了“特長生”。
在中小學階段,我認為理想的藝術教育應該堅持一個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以此鏡鑒,得失立現(xiàn)。目前如火如荼的藝術節(jié),也存在背離教育規(guī)律的現(xiàn)象。不少學校的藝術節(jié)為比賽而設,為少數(shù)藝術特長生而設,一個班級選拔幾個孩子,通過加班加點的技能培訓,為的就是在上級藝術節(jié)比賽中獲獎,為學校爭得榮譽。而每屆藝術節(jié),大多是某些“名?!鳖I走了絕大多數(shù)的獎項,薄弱學校、農(nóng)村學?;九c獲獎無緣。這些”名?!罢袛埩巳凶詈玫乃嚰馍胸斄ζ刚垖I(yè)人員進行排練。這種將大眾的校園文化活動變相為小眾的藝術技能比賽,對教育和學生而言,實際上是得不償失!
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藝術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儒家提倡的“六藝”即包含了藝術方面的要求,琴棋書畫更被列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儒雅、高貴品性的要素。民國時期不少教育學人甚至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藝術教育從來都是首先作為“無用之用”來助力人的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不反對、甚至提倡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謀生、立業(yè)、創(chuàng)業(yè),但是中小學階段功利化的“藝術教育”,扭曲了自然、唯美的藝術本性,是藝術和藝術教育的最大悲哀。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