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陶瓷文化是無中生有 玉器文化是有中生無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4-09-22]
(記者 劉婷)昨天,“玉之器——中國古代玉器展”在觀復博物館正式開展。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表示,玉器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心理、個性。據(jù)了解,這是該館建立17年來舉辦的首個大型玉器專題展,將持續(xù)至2015年4月16日。
馬未都表示,為了便于參觀者理解,此次展覽把玉器分成了四個階段。首先是神玉時代,商代以前的玉器都有與神溝通的傾向。尤其紅山文化中的玉人像,形象介于人與獸之間;再有C形龍、玉豬龍以及玉鸮等。大部分商代以前的玉器解釋乏力,動物中具象者的形象憨態(tài),抽象者目的皆不明確;今人與古人相距太遠了,其間又少有文字記錄溝通,加之蒙昧時代的先人對自然科學認知的局限,強調(diào)神的力量遂成必然。再就是禮玉時代,商代玉器已初見禮制的影響?!吨芏Y》說: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這是禮玉時代的經(jīng)典。六件玉器,以其造型的文化特征,被賦予人文內(nèi)涵,且被規(guī)定為“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之后是德玉時代,戰(zhàn)國到漢代,為極好地傳達儒家思想,讓德向世俗妥協(xié),最為明顯的例子是玉琀玉握的大量應用。最后是俗玉時代,三國兩晉以后,它注重的是一種簡單可傳達的快樂,它看得越來越近而不是越來越遠。正因為這樣,中國玉器最后一個階段——俗玉時代最為漫長,同時給百姓的樂趣也最為實在。
馬未都還表示,陶瓷文化是無中生有的,玉器文化是有中生無的,二者是反向的。陶瓷是捏出來讓你看,玉器是去掉之后剩下的部分讓你看,是做減法。在傳統(tǒng)文化中,玉器最具中國人的個性,最符合中國人的心理。他表示,喜歡追究一個東西的背后的社會成因,一個東西為什么在這個時代產(chǎn)生以及它為什么會消亡。
據(jù)介紹,此次展覽是將博物館中收藏的代表性玉器進行展出,囊括商代至明清各代近300件(套)玉器。此外觀復博物館今年的新書《玉之器》也將出版,馬未都為之作序。該書展現(xiàn)古代玉器的精美外形及文化內(nèi)涵,包含400余幅文物圖片。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