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當代藝術的聚落生態(tài)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7-08]
駕駛汽車在麓山大道跑上幾分鐘,右拐上一條鄉(xiāng)村公路,穿過幾家10元錢包吃的小飯館和一些買不到速溶咖啡的小商店,就到“高地”了:一片被10多個青年藝術家和藝術學院學生租下的當地村民建的鄉(xiāng)間小樓群落。
“高地”是6年前著名藝術家何工與朋友們起的名字。何工把畫室搬來成為“暫住民”之前,這里是高飯店村。輝煌時,曾有40多個青年藝術家在此暫住創(chuàng)作,如今只剩10多個人了。因天府新區(qū)相關規(guī)劃,下半年他們將陸續(xù)遷走。
在成都,除了有藍頂、濃園、高地等為代表的老牌藝術生態(tài)聚落外,近年又涌現出梔子街、田園印象、中國藝庫等新興藝術聚落。不少當代藝術家以這些藝術聚落為載體生活、創(chuàng)作。與北京、上海等地的藝術氛圍有所區(qū)別,成都藝術聚落的形成顯得更加順勢而為,水到渠成。實際上,國內早就給予了成都“藝術第四城”的評價。多種生態(tài)的藝術聚落正在助推成都這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
選擇“高地”只因那眼綠太飽和
6月9日,在兩旁梧桐樹的掩映下,即便艷陽高照,高地仍有一條林蔭道。6年前的愚人節(jié),大雨淅淅瀝瀝,當何工在弟弟何農介紹下驅車穿過這條林蔭道,立刻就被眼前原生態(tài)的綠色打動了。他當時想:“這抹綠太飽和,就算路的盡頭只有養(yǎng)豬場,我也要把它租下來。”
2004年,何工從美國回來在北京做個人展覽。他在朋友鼓動下,2005年在北京租了一間工作室。很快,他發(fā)現自己無法適應,因為他遭遇了一種較為普遍的“藝術奇觀”——藝術圈的人不談藝術,談來談去就一個字:“賣”,賣畫、賣藝術品。3年多時間他只去了不到3個月,2009年2月退掉了北京工作室,常住成都。
之后,何工向弟弟說起尋找畫室的事,何農向他推薦了高飯店村。這一看,何工很滿意,臨街樓房是按鋪面建設的,空間寬大、屋層夠高,當畫室再合適不過。更合適的是價格,找到房東一問,600平方米的房子一年租金15800元,這個價格比當時的“老藍頂”便宜多了。何工立即跳上車趕回城區(qū)取錢,當天中午便從房東手中拿到了鑰匙。不僅是房子,連帶這里的人,他也一下子喜歡上了。因為交1年租金的過程中,房東只打了張收條,房屋地址寫的是“廣場邊上”。何工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再之后,曾妮、謝平、姜勇等藝術家,先后被何工“忽悠”來了。他們各自去找當地住戶討價還價,紛紛將工作室落戶于此。高峰時,這里聚集了40多位青年藝術家。兩年前,不少青年藝術家開始離開高地。何工說高地的特色就是藝術家入住和離開都很自由隨意,沒有太多商業(yè)性和各方面的利益糾葛,很純粹也很自由?!坝捎诮洕榷喾矫娴目剂?,這樣的純粹和自由也讓不少藝術家有些呆不住?!?br/>
作家潔塵曾在各個展覽上看到何工的畫,然后認識了何工的夫人小葉以及他們家的3只狗,慢慢地與何工熟悉起來。潔塵曾在博客中提及,何工跟自己認識的很多藝術家不一樣,他有著純度很高的理性色彩和與生俱來的浪漫氣息,跟很多對市場操作和“成功”之道十分熟悉的藝術家相比,顯得相當特別。何工同意潔塵的說法,不過從另一個層面講,高地模式也讓年輕藝術家們不得不花更多精力“推銷”自己的畫作以解決溫飽之憂,“這或許是他們選擇離開高地的一個重要原因?!?br/>
“新藍頂”已形成400人以上規(guī)模
與高地藝術家逐漸遷走不同,成都另一處極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藍頂”是另一番景象。這里的藝術家隊伍越來越壯大,已從最初的幾人發(fā)展到如今包括藝術家、創(chuàng)意人群、創(chuàng)意機構在內的至少400人以上規(guī)模。
藍頂的故事被無數次提起,2003年,幾十位藝術家自發(fā)聚集;2004年,藝術群落概念得到明確表達;2007年,藍頂藝術區(qū)向東遷移;2009年,首期14位藝術家進駐“新藍頂”;2012年,“老藍頂”守望者全部搬遷;2013年,藍頂藝術新村落成。
去年8月的一次采訪中,作為新藍頂首批入駐者的周春芽說,藍頂沒有像有些藝術區(qū)那樣越辦人越少,或者直接沒有了,而是越辦人越多,活動也越做越大,并且得到了包括政府在內各方的支持。
有了這些還不夠,還得找到能運營藝術項目的人。周春芽找到了學經濟出身的金延。金延曾與友人在上海辦過收藏俱樂部,經驗豐富。他組建出一支叫藍頂創(chuàng)意產業(yè)有限公司的團隊,負責與政府溝通、為藝術家修工作室、舉辦藝術活動等。
何多苓也是首批入駐者之一,他的工作室是自己親自設計的。他告訴成都晚報記者,每天下午自己都從城內驅車過來作畫,幾乎風雨無阻。這幾天花開得正旺,何多苓正忙于創(chuàng)作一幅自己所種花的油畫,以及奔波于各種藝術展覽之間。何多苓的工作室有兩畝地,建設花了不到兩百萬元。何多苓告訴記者,因為不少藝術家聚集,不斷有藝術經紀人、收藏家到訪藍頂,自己很多作品也因此被收藏了。
把工作室賣給藝術家,只是新藍頂的盈利渠道之一。藍頂創(chuàng)意產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延介紹,新藍頂的商業(yè)運營有兩個方面,一是產業(yè)鏈運營,二是場域運營。“再將這兩個方面細分,其實主要有4大方面?!苯鹧诱f,首先是藝術品及其衍生品等藝術產業(yè)鏈產品的開發(fā)、生產、銷售;其次是區(qū)域本身資產服務項目等;第三是因品牌而產生的一些商業(yè)活動;最后是藝術區(qū)的開發(fā),就是所謂工作室買賣。金延說,藍頂包括原創(chuàng)藝術區(qū)、創(chuàng)意產業(yè)區(qū)、體驗式文化旅游區(qū)3大塊,正吸引著藝術愛好者和投資人。
新興藝術聚落有一條完整文化產業(yè)鏈
6月24日下午,陜西游客張漾與新婚妻子出現在“中國藝庫”,這是他們來成都的第一天。
中國藝庫緊鄰洛帶古鎮(zhèn),是一個集藝術原創(chuàng)、藝術展覽、藝術品拍賣、藝術品交易、藝術機構創(chuàng)業(yè)孵化、國際演藝、藝術衍生品研發(fā)銷售、玻璃陶藝研發(fā)、手工藝體驗、藝術酒店、美食文化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項目。在藝術衍生品生活館里售賣的絲巾、服裝或手機殼,都植入了入駐中國藝庫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張漾和妻子對這些商品很感興趣,買了不少,打算作為伴手禮送給陜西的親戚朋友。
中國藝庫項目負責人給記者舉了個例子,5年前青年油畫家劉蕓經朋友介紹,辭去教師工作來到中國藝庫創(chuàng)業(yè)。中國藝庫為他量身定做了藝術孵化計劃,還提供了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良好的氛圍以及生活補助。經過5年的宣傳、推廣,如今劉蕓的作品平均每幅能賣到1萬多元。
劉蕓不是孤例。自2010年中國藝庫藝術院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孵化園在洛帶古鎮(zhèn)啟動,截至目前,該孵化園已與四川音樂學院、西南交大、云南大學、貴州大學等17所院校合作,成功孵化出文豪、劉蕓、尹統(tǒng)、張華東等10多名“80后”“90后”藝術人才,多元化的文化生態(tài)為藝術畢業(yè)生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打開了廣闊的天地。
很多人喜歡用“文化新磁場”形容新興的藝術聚落。中國藝庫這樣的新興藝術聚落通過系列宣傳、推廣,也的確正在發(fā)揮“磁場”的作用。中國藝庫獨創(chuàng)“桌子鋪”創(chuàng)業(yè)模式,即在鬧市街區(qū)以桌子為單位,為年輕創(chuàng)意人群提供免費產品銷售平臺?!安灰】催@張桌子,有個畫速寫的年輕畫家,在這里出售10元一張的速寫,一天能掙1000多元。賣創(chuàng)意小產品的賣家,一天也能賣出3000多元的產品?!鄙鲜鲐撠熑朔Q,他們的藝術作品以及衍生品直接面向普通市民。
每一個藝術聚落都有存在的理由
“目前,成都大大小小有10幾個藝術聚落,成百上千的藝術家在聚落里生活、創(chuàng)作?!敝囆g批評家、策展人陳默向記者介紹,與北京798、上海M50相比,成都藝術聚落的形成顯得更加順勢而為,水到渠成。
“比如新藍頂,有政府給的政策,有懂專業(yè)、熱愛藝術的開發(fā)商,還有一支高素質的藝術家團隊,藝術與商業(yè)在其中和諧共處,最終自然天成,這3種因素使得新藍頂模式在全國罕見?!标惸J為,高地就像長了半高的樹苗,中途才被藝術家培育;新藍頂是從播種之初便被細心培育的樹苗,如今正茁壯成長;中國藝庫因為依托洛帶古鎮(zhèn)的旅游資源,更像是已長成的大樹,就看藝術家如何嫁接出良品了,“這些模式無所謂好壞,因為各自特點不一、表情不一、條件不一,每一種模式都有存在的理由。”陳默認為,藝術聚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藝術生態(tài)的包容,既不守舊排外,也不夜郎自大;同時,寬厚博愛、尊老攜新的美德傳承,使得藝術人才持續(xù)涌現,“只有每一個藝術聚落平穩(wěn)持續(xù)地存在,才可能有更多藝術品產生出來?!?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