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再居正統(tǒng):魏晉人名僧道多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7-12]
中國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自三國歸晉后,中國經(jīng)歷了短暫的統(tǒng)一,隨后又進(jìn)入了兩百多年的南北對峙階段。西晉的姓名文化,基本上是東漢和三國的延續(xù),到了東晉和南北朝,隨著佛教和道教的興起,出現(xiàn)了大量含有“玄”、“道”、“僧”、“法”、“慧”等字的人名。
文/圖 鐘葵
兩晉人為免重名
取單名多用生僻字
從姓名形式上講,東漢、三國、西晉可以劃分為一個時期,其最大的共同點是人人取單名,男女成年后取字也成為普遍現(xiàn)象。復(fù)名(二字名)重新出現(xiàn)是在東晉, 此后逐漸增多。如東晉安帝名司馬德宗、恭帝名司馬德文。當(dāng)時的二字名有謝靈運、張重華、司馬無忌、張耀靈、張?zhí)戾a、殷仲堪、楊佺期、王國寶、石季龍、毛武 生、孫伏都、姚弋仲、桓石虔、周仲孫、周少孫、王允之、王彪之等。
取單名雖然好記,但容易出現(xiàn)重名。因單名已流行了兩三百年,為避免重 名,兩晉人取單名不得不用生僻字。翻開《晉書》,可發(fā)現(xiàn)其中取生僻字的人名比比皆是,如司馬伷、司馬漼、楊珧、劉寔、華廙、武陔、郤詵、庾敳、司馬遹、江 虨、陳頵、褚翜、江逌、韋謏、隗炤、卜珝、郭黁、周虓等。但取生僻字為名畢竟不是個好辦法,對名聲的傳播也是個障礙。要避免重名,最好的方法還是取二字 名。況且取二字名古已有之,王莽禁用二字名只是新莽時期的法令,到東漢已失效。后來人們之所以繼續(xù)取單名,僅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xí)慣而已。
打破禮制約束 突破單名局限
晉室南渡后,五胡入據(jù)中原,國家南北分裂。人們的思想異?;钴S,不再視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打破禮制的約束,在取名方面也大膽突破單名的局限,堂而皇之地取二字名。從此以后,單名和二字名并行不悖,任君選擇,至今仍是如此。
在取名內(nèi)涵方面,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名和漢代及三國時期的人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漢代獨尊儒術(shù),三國雖崇尚權(quán)謀,但表面上仍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所以許多人的名字,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魏晉以后,“學(xué)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jīng)》,談?wù)咭蕴撌帪楸娑M節(jié)信”,加上佛教和道教逐漸興起,風(fēng)靡南北,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下至草民百姓,販 夫走卒,無不崇尚老莊,信佛信道。如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nèi),引諸沙門以居之”;東晉哀帝司馬丕“雅好黃老,斷谷餌長生藥”;東晉恭帝司 馬德文“深信浮屠道,鑄貨千萬,造丈六金像,親于瓦官寺迎之,步從十里許”;北魏除太武帝拓跋燾信奉道教外,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信奉佛教,云岡石窟、龍門石 窟等就是這個時期開始修建的雕刻作品;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則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
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在人名中有著非常明顯的標(biāo)記。
玄學(xué)佛道熱
在魏晉人名中多有反映
老莊為玄學(xué),是道教思想的源頭。兩晉南北朝含有“玄”、“道”字的人名就是這種思潮的反映。如傅玄、謝玄、桓玄、耿玄、盧玄、魏玄、張玄靚、李玄盛、羊 玄保、羊玄之、王玄謨、龔玄之、王玄載、王玄邈、崔玄伯、封玄之、唐玄達(dá)、蕭寶玄、司馬道子、崔道固、沈道虔、李道兒、王道隆、劉道規(guī)、董景道、蕭道成、 蕭道生、蕭道度、蔡道恭、馮道根、長孫道生、盧道虔、高道悅、夏侯道遷、孫道登、酈道元、牛道恒、宋欽道、宋游道、丁道貴、趙道德、由吾道榮等等。此外, 司馬恬之、申恬、甄恬、謝晦、宋隱、山簡、山遐、謝鯤、光逸、郭默、陶淡、周澹、朱長生、宋子仙等人名老莊味、神仙味也很濃。
反映佛教 思想流行的人名含有“僧”、“法”、“曇”、“慧”、“圓”等字。這類人名在兩晉南北朝特別多,如王僧綽、王僧達(dá)、王僧虔、王僧孺、王僧辯、王僧亮、王僧 衍、王僧貴、戴僧靜、戴僧逷、明僧紹、紀(jì)僧真、胡僧祐、呂僧珍、杜僧明、張僧皓、張僧胤、張僧那、公孫僧遠(yuǎn)、姚僧垣、茹法亮、元法僧、度法友、陸法和、翟 法賜、杜慧度、陳慧紀(jì)、陸慧曉、王曇首、熊曇朗、沈曇慶、蕭圓照、蕭圓正、蕭圓肅等。蕭摩訶、張惠普、王慈等名字也有佛味,有些人甚至直接以“佛”、“菩 薩”、“羅漢”、“菩提”、“三藏”為名,如楊佛嵩、尉遲菩薩、黃羅漢、爾朱菩提、慕容三藏等,這類人名以北朝居多。
南北朝末期,玄學(xué) 熱、佛道熱開始降溫。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集群臣及沙門、道士,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為次,釋為后”。次年,北周又禁佛、道二 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俗”。從此以后,“道”名、“僧”名迅速減少,中國的姓名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進(jìn)入了下一個階段。
大量“之”字名與天師道有關(guān)?
兩晉南北朝的人名還有一顯著特點,就是含有“之”字的人名井噴式出現(xiàn),以致現(xiàn)在很多學(xué)者都認(rèn)為“之”字名是該時期的最大特色。粗略統(tǒng)計一下,《晉書》、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記載的含有“之”字的人名就有一百多個。著名者有王羲之、王玄之、王獻(xiàn)之、王凝之、王徽 之、王楨之、顧愷之、劉牢之、王坦之、吳隱之、戴寧之、魯宗之、劉謙之、趙倫之、劉穆之、徐羨之、顏延之、沈攸之、沈慶之、陳慶之、傅弘之、庾登之、庾炳 之、江秉之、鄭鮮之、到彥之、祖沖之、裴松之、王延之、楊銜之、胡毋輔之、胡毋謙之、昌義之、司馬范之、司馬景之、司馬修之、司馬休之、毛修之等。
從“之”字名的形式可以看出,“之”字一般附加在另一字后面,只是助詞,有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去掉對人名意義無影響,可以不避諱,也可以省略,如王羲之、 王獻(xiàn)之父子同以“之”字為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為何兩晉南北朝人喜用“之”字名?著名學(xué)者陳寅恪認(rèn)為:“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 ‘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边@個觀點有一定道理,因該時期確有很多道教信徒在名上加“之”字作為 標(biāo)識,如王羲之家族就是天師道世家,其家族人名皆有“之”字。加上北魏天師道首領(lǐng)寇謙之也以“之”字為名,使“之”字名更加風(fēng)靡一時。
但并不能因此就認(rèn)為所有取“之”字名的人都是道教徒,很多人取“之”字名是另有原因。實際上,“之”字名在西漢已經(jīng)出現(xiàn),著名者如蕭望之,三國時期的蜀國 也有一個郭攸之。含“之”字的人名早在道教產(chǎn)生之前就存在,到兩晉南北朝突然大量出現(xiàn),具體原因是什么,還有待進(jìn)一步的考證。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保護(hù)條例》維護(hù)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