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出路:不僅只有拍賣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8-18]
自古以來,私人所有文物的饋贈、轉讓、出售現(xiàn)象從未間斷。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曾被一概賦予國家屬性專營的文物,也隨著立法、細化與有限許可,迅速形成市場行為并隨之普遍和常態(tài)化。據(jù)有關機構統(tǒng)計,目前全國從事文物交易的公司和專業(yè)機構已達22000家,從業(yè)人員約45萬人。非專業(yè)從事文物交易的機構及無商業(yè)登記的個體商販更多達150萬人,加之近800萬文物收藏愛好者和過千億的年成交額形成的業(yè)態(tài),不僅成為文化經濟的一個重要支脈,亦成為億萬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物品種繁多、屬性與品質的復雜性,相關法律與市場監(jiān)管機制尚待完善,供需盲目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一方認為,只要擁有的文物合法夠檔次,絕不愁買家和好價錢。一方認為,買時容易出手難。雙方都認為,規(guī)范的文物交易市場,將是從業(yè)人員和收藏大軍乃至國家文化經濟的一大幸事。國家文物法指出,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法律許可方式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流通。因此,在目前環(huán)境下,把握文物流通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與要素,探明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方向與出路,勢必有益。
依法取得法律保護有出路
不賭僥幸寧缺毋濫保增值
探究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出路,首先要清楚來路。目前,人們依法收藏文物的主要途徑主要來自傳承、文物商店、拍賣、饋贈和私人轉讓,也有相當一部分收藏愛好者在各地的古玩市場或地攤上淘得。此部分雖然在法律規(guī)制上有待完善,卻量大驚人。其中,雖不乏自家祖?zhèn)鞯膶氊?,卻由于大都無法證明,被盜墓文物混入的例子亦屢見不鮮。由傳承、贈與、文物商店購買、拍賣來的文物,可堂堂正正按自己意愿出售叫價。來路不明或不正的文物,在尋求出路時,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結。因此,若要對自己的收藏尋出路,在決定購買時,應首先確定其合法性。
人們購買收藏文物,通常因為喜好和增值。文物的保值與增值,即是文物不可再生、不可復制性所決定,也是收藏愛好者的共同愿望。喜歡也好,增值也好,前提是合法所得與保真。只要所購文物是合法所得、是真的,無論價格高低,都不失其意義。倘若來路不正,不要說將來沒有出路,甚至不如一件仿品。至少,不用擔心被追究。當然,假物不僅不能令人開心和增值,還會浪費精力和金錢。
收藏愛好者通常在當初憑喜好見啥買啥,往往不辨真?zhèn)?,不懂是非,但求便宜,不求品質。其結果,在收了一大堆雜貨和慶幸自己“撿漏”過后,才冷靜下來,開始分辨孰真孰假,孰是孰非。有的甚至會被文物騙子以拍賣誘惑,再次上當受害。這樣的例子不斷上演,屢見不鮮。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局加大對文物騙子打擊力度的同時,收藏愛好者亦應潔身自好。不僅要在購買文物前先了解相關法律和文物知識,更要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與品位,切忌賭博與僥幸心理。應本著寧缺毋濫的態(tài)度,盡可能到有文物資質的公司和文物商店選購。獲取國家正規(guī)的文物發(fā)票與合同,是合法所得、合法出售與增值的必要條件。
講究品質酒香不怕巷子深
貨真價實皇帝女兒不愁嫁
一份調查指出,在我國,收藏家分五類群體。第一類是“有傳承的”那部分,是祖孫幾代都喜歡收藏,通常有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第二類是新興的一批收藏家,有強大的企業(yè)資金作支持,他們購買水平通常都是“千萬級”以上的藏品。第三類是專業(yè)收藏人士,都是從“喜歡”的角度去收藏。第四類是文化人群,他們從研究的需要去收藏。最后一類就是大眾收藏,媒體宣傳、藏家故事等,激發(fā)了他們的收藏興趣,進而投身收藏圈。群體不同,所關注、收藏的品質與出路自然也不盡相同。
收藏與拍賣是一對孿生兄妹。雖性質不同,卻因血緣關系相依為命。即是說,有收藏,就有拍賣。有拍賣,必然促進收藏。有關行業(yè)發(fā)布的藍皮書顯示,前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313.83億元。今年以來,包括香港和臺灣在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為244億元,全球藝術品市場拍賣額更高達500億美元。據(jù)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統(tǒng)計,僅北京地區(qū)而言,現(xiàn)有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yè)114家。近年來共舉辦各類文物藝術品拍賣會近700場,上拍文物總數(shù)達64.5萬件(套),總成交額達1125.17億元。拍賣,成為前三類收藏家所藏文物的主要出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說酒釀得好,消費者不會因巷子深而怯步。而“皇帝女兒不愁嫁”,不僅表示其自身條件好,同時也暗喻自命不凡而故步自封。如果前者比喻只要收藏的文物合法、夠品位,不愁沒人要比較合適,那么,后者比喻即使是珍稀文物,也要做好宣傳、找對路才是。一位拍賣現(xiàn)場的記者認為,佳士得的營銷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板\瑟年華——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之前,他們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做了一系列推廣宣傳,反復強調安思遠的生前名言:“于我來說,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yè)。你永遠不會厭倦,也永遠不會有終點?!薄叭绻銦o意與一件藏品朝夕相對,就不要去收藏它”?!俺ο鄬Α?,成了佳士得打出的一張重磅感情牌。拍賣會上對安思遠公寓生前狀況的還原,情景模擬現(xiàn)場體驗,加上早已流傳的安思遠傳奇故事,都為藏家們高價購買增添了不少籌碼。
文物不二哪來哪去尋共識
做好功課積極參與覓知音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文物,卻有著無數(shù)共同愛好的知音。有消息指,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在今年3月17日的首個夜場中,共57件拍品,而登記拍賣號碼牌就達500位之多。500個人去爭50件東西,而且一個號碼往往是幾個人一起用,加上電話委托席,至少有20個人去爭一個東西,價格自然高漲。有人對此總結為,成功的拍賣,首先是成功的宣傳。讓人人皆知,皆知價值,皆知難得,是私人文物的高級出路。一個實例令人深思。1997年,一個企業(yè)老板在廣州一家文物商店以110萬人民幣買的一個天球瓶,15年后,廣州那家文物商店欲以10倍售價回購他的天球瓶,而藏家堅持1500萬才放手。正當雙方為一個小數(shù)猶豫不決時,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多出50萬,以1550萬抱得“天球”歸。文物公司因繁瑣的規(guī)制未能如愿,卻成就了買賣雙方。
據(jù)悉,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的安思遠先生終生收藏的近2000件藏品,在7天的競拍中便散落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還是回到了中國這片原本就屬于它們的土地。這或許印證了那句名言: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試想,半個多世紀與環(huán)繞地球的周旋,安思遠的私人收藏尚且“哪來哪去”,我們在哪里買的,為何不能再到那里去賣呢。當然,“哪里來到哪里去”并不一定是物歸原主,也不是沒有代價,相反,那些別來無恙、易主有度的文物精靈們,在有序的傳承中一次次地體現(xiàn)了它們的價值,亦成就了一批批帶它們回家的收藏家們。
文物的出路不僅限于拍賣,近8000萬的收藏愛好者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人們在去粗取精、升級換代中,不斷追求著更高級別、更好品質收藏品,這個過程,就是這個龐大群體營造出的無限市場。此外,各地每年競相舉辦的文物博覽會、交易會、巡展會等,亦給收藏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易平臺。原本“固若金湯”的國有文物商店,也在市場的沖擊波下放低姿態(tài),嘗試多種經營。不少文物商店不僅主動與民營古玩店聯(lián)合經營,還利用自己的品牌、技術、渠道和經驗優(yōu)勢廣羅客戶。一些拍賣公司甚至走進社區(qū),利用普及文物知識、免費為市民鑒定的機會,與社區(qū)居民零距離接觸和征集文物。所有這些,都給私有文物開辟了廣闊、便利的出路。隨著各地對成立“文物產權交易所”的呼聲越來越高,相信不久的將來,廣大收藏愛好者將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