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藝術北京揭幕 “迷思”特展助公眾解讀西方作品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6-05-03]
北京4月30日電(王凌霄)作為古都北京年度藝術大展之一,“藝術北京”30日迎來了它的十一歲“生日”。當日,“2016藝術北京”展覽會在全國農業(yè)博物館拉開帷幕。
本屆“藝術北京”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60余家畫廊和藝術機構參展,展出面積超過25000平方米,展出分為當代館、經典館、設計館和公共藝術四個部分。
當代館以“發(fā)現(xiàn)亞洲”為主題,展出多位亞洲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經典館展出從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至20世紀的藝術品;設計館推出特別策劃項目及設計作品;公共藝術區(qū)則延續(xù)“理想城市藝術介入”的主旨,以“藝術為明天”為主題,關注藝術公共化的趨勢。
其中,本次展覽會“重頭戲”經典館陳列的藝術品涵蓋油畫、雕塑、古董家具、版畫等,展品質量備受公眾追捧。
作為其中的最大亮點,以“迷思”為主題的特展吸引了大量觀眾。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木版版畫《第七封印》、小大衛(wèi)·尼爾斯的木板油畫《預言者》、歐仁·德拉克洛瓦的紙上鉛筆素描《希俄島大屠殺草稿》等作品,以歐洲古典大師藝術作品中的敘事線索為主線,時間縱跨文藝復興初期至19世紀末期數百年歷史,主題分別來自宗教、歷史、寓言和藝術史中經典的敘事視覺語言及符號形象。
策劃本次特展的無界藝術總監(jiān)、藝術史學者楊好表示,這些作品對于公眾解讀西方藝術作品,有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告訴記者,本次特展的主題“迷思”源自希臘語,其最簡樸的詞根義為“故事”?!斑@可以說是人類對于敘事的最天然的表達方式,正是這種天然的敘事手法,讓‘迷思’這一觀念在西方藝術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得以整體貫通,”她說。
楊好說,本次特展的作品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它們表現(xiàn)在了不同的材質上,“這能夠良好地展現(xiàn)出西方大師運用的耐人尋味的表達方式,”楊好解釋稱,“迷思”既代表一種展示方法,也代表著一種觀看經驗?!斑@些美術史上最為耳熟能詳的、猶如明星一般的名字將在此次特展中呈現(xiàn)更為新鮮的樣貌,我們也由此能與這些曾留下輝煌巨作的西方老大師們更加親近,”她說。
“藝術北京”展覽會始于2006年,是全國最早的文化創(chuàng)意類項目之一,經過十年發(fā)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一項國際性事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