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以不變應萬變”需要文化根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6-08-31]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常常采取一種“以變應變”的思維以應對現實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尤其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這種思維都表現得更加突出:互聯網對學校德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社交媒體對學校德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移動互聯網對學校德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這種思維的局限在于要么就是將互聯網當作洪水猛獸,要么就是企圖將互聯網作為工具取悅青少年,因此總是隨著互聯網發(fā)展的進階而“變”。這種“以變應變”的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效果,但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只能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適應,卻很難達到引領之效果。而對青少年的思想進行正確引領,卻又正是學校德育的核心功能?!耙宰儜儭彼季S下的學校德育只有適應之效卻難有引領之功,究其原因,乃是在于缺乏文化自信且沒有建立學校德育的文化根系。
文化自信的獨特優(yōu)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在講話中重點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边@三個“更”是對文化自信的新闡釋,也揭示了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間的關系。而文化自信,也正是建立學校德育之根系的深厚基礎。
而我們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文化自卑心理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進程;自五四運動以降,帶來思想解放的同時卻也付出了否定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的代價。一些人不但在社會生活中,輕視甚至輕率地否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將之視為落后守舊的代名詞,而且在學校德育中,也基本不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核心的課程內容,一段時期還出現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下課”現象。盡管近些年開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也只是試探性地將之“融入”德育課程之中,所有這些都是一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因此,文化自信之建立,迫切需要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之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多次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生存智慧。在今年5月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想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我們的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這種“獨特優(yōu)勢”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也是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有力支撐。
從“以變應變”到“以不變應萬變”
重塑學校德育,便是要打破以往那種“以變應變”的慣性思維,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建立“以不變應萬變”的新思維。不能僅止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而是應該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根系,建立一個大中小學銜接的整體性德育體系?!耙宰儜儭钡姆绞绞且环N適應思維,而“以不變應萬變”則是一種引領思維,根植于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ヂ摼W時代帶來的互聯網文化是“潮文化”,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但是如果缺乏一種根系文化之引領,青少年們的虛無主義傾向會更加強烈,會成為“失魂的一代”,并可能走向“娛樂至死”的深淵。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為了對抗這種“潮文化”,而是讓他們對生命和族群有更好的認識,建立對生命的信仰和對生活方式的反思。如今國內已經有一些積極的嘗試,比如教育部與光明日報發(fā)起的“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活動,通過閱讀傳統經典等系列活動,使青少年們在一種文化尋根的體驗中增強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逐漸擺脫盲目的潮流崇拜和徹底娛樂化的生活方式,并有望為人類的更好發(fā)展提供更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和可能性。值得指出的是,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乃指一種文化扎根和文化自信的意蘊,而并不意味著故步自封、一成不變,更不意味著不要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豐富與發(fā)展,只有通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賦予時代的內涵,才能使之更加優(yōu)秀,從而在學校德育中更好地發(fā)揮引領功能。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功能的契合性也將為學校德育之重塑提供現實可能。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提供了較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huán)境。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很多都與大中小學學生的現代德育培養(yǎng)目標重合,也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而另一方面,學校德育課程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文化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學校教育來實現傳承和發(fā)展的。在這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外在形態(tài)也可能會隨著新時代而有所變化,但是其內在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和道德規(guī)范會不斷延續(xù)下來。因此,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根系、大中小學銜接的學校德育體系的建立,乃是功在當今、利在千秋萬代的大工程。不僅學校德育可望走出困境,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將會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并在當今社會體現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生命活力,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