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古希臘沉船“駛”進故宮 殘缺美展示輝煌文明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8-09-16]
兩千年前,一艘將要駛往意大利的貨船在愛琴海的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沉沒;兩千年后,這艘貨船“駛”進了故宮博物院,以350件展品的規(guī)模,重現(xiàn)它和那個時代的輝煌。
“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14日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亮相。
1900年,當地一群海綿采集者在這里的50米水下意外發(fā)現(xiàn)了沉船,此后希臘當局于1901年和1976年兩次進行了考古打撈,第二次更是使用了先進的電子監(jiān)控設備和更為科學的打撈技術,發(fā)現(xiàn)了很多被遺漏的文物。
兩次考古行動獲取的文物品類非常豐富,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盤、武器、樂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銅雕像、珠寶首飾、銀器、玻璃器、臥榻構件等,讓現(xiàn)代人獲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雕塑藝術、手工生產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
為突出展品韻味,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設計師在神武門展廳做了精心設計。海藍色被選為展覽主色調,展品放置在白色展臺上。藍色象征海水,白色象征海底細沙。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由于在水下浸泡兩千多年,許多文物已經被腐蝕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深埋在海底泥沙中的大理石雕像色澤依然明亮,外露的則被食石生物和海水結成的硬殼嚴重侵蝕,看起來如同魔鬼。
一個巨大的大理石馬軀干和眾多紅陶器皿堆放在一起,底下鋪滿沙子,仿佛是當年水下的場景再現(xiàn)。櫥架上擺滿了船員們使用過的陶燈、陶瓶等生活器具,讓觀眾看到艱苦的航海旅程。
一組大理石雕像盡管不再潔白細膩,觀眾仍能從殘存的形狀中辨識出古希臘寫實主義雕塑的高超技法與迷人魅力。比如一個做出屈蹲姿勢的男孩雕像,應該是一名摔跤運動員,正面向對手,準備奮力一撲。人物的比例、肌肉、神態(tài),均被刻畫得非常到位。
青銅雕像中有一位“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特別引人注目。他只剩下了頭部、手臂、雙腳和衣服殘片。“哲學家”面部表情嚴肅,雙目炯炯有神,頭發(fā)卷曲蓬亂,胡須則梳理得非常整潔,他的形象與當時犬儒學派的學者大致相符,所以被冠以“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的昵稱。
考古學家還在沉船中發(fā)現(xiàn)了古代臥榻的構件。臥榻是希臘羅馬時代奢侈生活的見證,在很多浮雕藝術中頻頻出現(xiàn),留存下來的實物卻不多。在沉船這一封存歷史的“時間膠囊”中,臥榻構件得以保存。設計師用有機玻璃還原了臥榻的全形,把不同構件固定在相應位置,讓觀眾知道這些構件曾經是臥榻的哪些組成部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坦言,對普通觀眾而言,這大概是一個學術性比較強的展覽,用水下考古發(fā)現(xiàn)的物證詳細講述了沉船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現(xiàn)象。那些樸實無華的瓶瓶罐罐,那些古代雕像的殘肢斷臂,那些糟朽不堪的船體構件,乍一看貌不驚人,但是卻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有趣知識,浸淫著直觸靈魂的藝術之美。故宮博物院舉辦這樣一個展覽,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他表示,更令人感動的是,在中國和希臘兩國,今天有兩個展覽同時開幕。在希臘雅典衛(wèi)城博物館,“重文德之光華——重華宮原狀文物展”也將同時拉開帷幕,展出故宮博物院的119件(套)文物,涵蓋繪畫、金銀器、織繡、玉石器、漆器、琺瑯器、陶瓷、鐘表、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種類別,把乾隆皇帝時代的宮廷生活介紹給希臘觀眾。
據悉,“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將持續(xù)到12月16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