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11月18日電(韓蘇原 劉鴻鶴)琺華器是一種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瓷器。它是在元代在琉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雍正年間失傳。17日,傳承與創(chuàng)新——琺華技藝復興成果發(fā)布會在安徽蚌埠舉行。
琺華器作為寺廟法器和家庭陳列品,深得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喜愛,但由于琺華器生產工藝復雜,制作歷史短暫以及其生產的地域相對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傳至今的并不多見。民間匠人于山、張勇勇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不斷探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于2017年恢復了這項傳統(tǒng)技藝,并在大器形的立件燒造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兩尊色彩絢麗、高大挺拔的菩薩造像、砝華彩琉璃器物展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作品造型大方莊重,色彩濃艷鮮麗,立體雕塑感強烈,而讓這些失傳了300年的琺華器工藝“重見天日”的卻是一群年輕的工匠。
據(jù)了解,在琺華器制作技藝恢復的團隊中,從設計、塑形、燒制、施釉等數(shù)十道工序,幾乎都是年輕人,這些年輕的工匠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讓中國陶瓷史上的這朵“奇葩”重見天日,向世人展示絢爛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朝元窯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指導于山告訴記者,“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愿意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來,我想這首先是個喜訊,那么文化復興才有希望,給誰復興?是給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做的復興,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我想它的意義不會很大,我想著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感召力所塑造的?!?br/>
中歐論壇創(chuàng)始人 David Gosset說,“琺華器真的是很美的,我希望所有的人有機會看那么美的事情,而且我也特別高興,因為我知道這個團隊,這些專家,大部分的還是年輕人,這個說明,中國的藝術,還有一個很輝煌的未來?!?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