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首都遼上京遺址考古發(fā)掘 多次被盜掘盜坑顯現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8-13]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千年前的契丹古國——遼國的首都遼上京進行考古發(fā)掘并獲重大發(fā)現。
此次考古發(fā)掘工作主要是對遼上京城的制高點,即皇城西南角的西山坡建筑遺址群進行發(fā)掘,發(fā)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在1個多月的考古發(fā)掘中,考古人員清理出保存較為完好的鋪地磚、石柱礎,以及數十根奇特的長條石等,出土了近萬枚銅錢,以及諸多制作精美的泥塑人面像、經幢座等與佛教有關的遺物。
據了解,在此次發(fā)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遺物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石經幢底座呈八邊形,四角有四個獸頭,現在兩個獸頭保存較好,另外兩個已經被破壞。在石經幢座旁邊還發(fā)現了與其相關的半塊仰蓮雕花石座。在兩件遺物的附近發(fā)現了一個多次被盜掘的盜坑。
考古人員在一個大圓臺建筑基址清理出的鋪地方磚凸凹不平,據介紹,這是當時人類活動比較頻繁所致。在這個建筑基址還發(fā)現了成組的石柱礎和數十個奇特的豎石條。
同時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出土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體的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遼上京遺址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說:“通過目前考古發(fā)掘情況,這個建筑本身保存的比較完好,出土的遺物也比較精美,我們可以預料到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古發(fā)現。此次新發(fā)現可能會得出一些新的學術認識,對以前的一些傳統(tǒng)學術認識會有很大沖擊。”
遼上京遺址位于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始建于公元918年。后來金人沿用此城,前后歷時300余年,至金代晚期廢棄。遼上京城占地約5平方公里,分為皇城和漢城,其中皇城保存較好。1961年,國務院公布遼上京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伯東、勿日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