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翔1月8日報道:據(jù)日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今天發(fā)布的新聞顯示,一件據(jù)稱為王羲之的雙鉤摹本在日本被發(fā)現(xiàn),并將于1月22日至3月3日舉辦《書圣王羲之》特別展上亮相。NHK將其稱為“世紀新發(fā)現(xiàn)”
在中國書法史上,就影響力而言,無人能與王羲之比肩。這位被后世尊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對象。正是“最愛”他的唐太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后又以其作品陪葬,使得后世再無得見“大王”真跡的機會。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藏的“王羲之”其實都是高古(唐宋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數(shù)量也只不過十幾件,最為著名的有臺北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快雪時晴帖》、流失日本的《喪亂帖》等。
我國古時候書法的復制法主要有四種,雙鉤填墨、臨寫、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雙鉤填墨最為接近真跡。雙鉤填墨的技術始于唐朝,主要是宮廷用作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記載皇帝會命人制作一些珍貴藏品的副本賞賜給大臣。雙鉤填墨非常耗時耗工,不僅技術要求很高,失敗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夠進行,只在皇宮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將原作向光放置,如貼在窗戶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紙(不透墨,防止污損原作)覆蓋在原作上將其摹下來,然后再以油紙作為中介,轉到普通的紙上。
《舊唐書。褚遂良傳》中曾有記載,唐太宗曾下令讓臣下“用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一時之間,“天下爭赍古書,諸闕以獻”。最終,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內府共收羅了王羲之書法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二八卷。當時君王喜愛王羲之幾乎盡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跡在民間幾乎片紙只字難求。
到了明清兩代,書法的興盛程度遠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襲了推崇王羲之的余波,從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到清代康熙、乾隆,都無不視王羲之的作品為珍寶。但是,到清代已經(jīng)鮮有王羲之真跡留存,盡管乾隆執(zhí)著地認為自己所藏是真跡,但是后來考證,也大多是高古摹本。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億元天價成交,這就是一件雙鉤摹本,最終被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劉益謙所得。
王羲之的真跡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跡摹本歷代都十分珍貴,所以常常會被進行切割,這樣可以售價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館所藏王羲之都沒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幾行。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其中流傳在日本的有《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三帖合裝),《孔侍中帖》、《游目帖》等等,而此次新露面的摹本,雖然還沒有正式的名稱,但足以堪稱為“世紀新發(fā)現(xiàn)”。
這件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給東京國立博物館鑒定之后確認的,而此次展現(xiàn)則是其第一次公開展示,并將引起書法界巨大的轟動。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