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保存40余種古人游戲 最早記錄"騎竹馬"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03-13]
中國古人如何游戲和娛樂,敦煌石窟中有生動的記載,敦煌研究院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敦煌壁畫、文獻中保存的古代游戲多達40余種。
最早反映古代兒童生活情景的圖畫騎竹馬
胡同慶
解圖
唐代流行騎竹馬
在敦煌晚唐第9窟的東壁門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一千多年前古代少年兒童騎竹馬游戲的畫面。
畫面內容繪的是晚唐時期一群貴族供養(yǎng)人禮佛的情景,但在供養(yǎng)人行列中,一位貴婦人的右下側畫了一個身穿紅色花袍、內著襕褲、足蹬平頭履的小頑童,一條彎彎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馬”,右手拿著一根帶竹葉的竹梢,作為趕馬之鞭。童子抬頭向上,調皮地仰望婦人(圖1、圖2)。一群嚴肅的禮佛貴族婦女行列中,一個可愛的孩子騎著竹馬在里面竄來竄去,很是充滿了生活氣息。
竹馬游戲在唐代極為普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長干行》詩中云:“妾發(fā)初復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眱H此幾句話,男女兒童在一塊兒活潑嬉戲的情景,已描繪得宛若目前。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中也云:“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卑拙右住断踩胄履曜栽仭吩娪衷疲骸按髿v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
敦煌遺書中也有騎竹馬的文字記載,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嬰孩漸長作童兒,兩頰挑花色整輝;五五相隨騎竹馬,三三結伴趁猧兒。”
騎竹馬作為一種兒童游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jù)《后漢書·郭伋傳》記載:郭伋在并州為官時政績很好,與民眾素結恩德,后來“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shù)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后漢書》第四冊“傳三”,中華書局,第1093頁)。晉張華《博物志》中也記載道:“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說明民間騎竹馬游戲的歷史十分久遠。晉人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中記載:“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這里的“竹馬”雖然代指兒時的友情,但也表示騎竹馬是當時兒童們的游戲。
淵源
竹馬游戲寓富貴
據(jù)說,騎竹馬預示小孩長大后走富貴路,所以大人總是動員小孩去騎竹馬。
竹馬簡單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無不可,跨于襠下,手持刀、槍、劍、棒之類,威風凜凜,頗有將軍氣概,廣為男孩子所喜愛。民間還有騎竹馬預示將來走上富貴路之說。古人也常以騎竹馬作為童年的象征,如杜牧《杜秋娘》詩云:“漸拋竹馬戲,稍出舞雞奇。”今天,不少老人回憶早已逝去的童年時,大多會感慨:“記得小時騎竹馬,不覺已是白頭翁。”
宋、金、元歷代也時時見到騎竹馬的內容。如蘇軾《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詩:“竹馬弄時寧信老,土牛明日莫辭春?!苯稹ぴ脝枴都呐畤馈吩姡骸爸耨R幾時迎阿姨,五更教誦木蘭篇?!比绱说鹊取奶扑螘r代起,竹馬游戲已有所發(fā)展。其一是兒童竹馬的漸趨復雜化。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馬繼續(xù)流行之外,又出現(xiàn)另一些比較復雜的竹馬。竹馬已不是簡單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紙等扎為馬頭形。如宋代的白地黑色嬰戲陶枕,向我們展示了宋代兒童竹馬游戲的形象,圖中的小頑童,右手高揚馬鞭,左手拉住馬頭韁繩,胯下之“馬”,拖著帶竹葉的長長尾巴,馬頭則形象逼真(圖3)。由此,我們想到唐人李賀《唐兒歌》詩中的句子:“竹馬梢梢搖綠尾,銀鸞睒光踏半臂。”這種“搖綠尾”的竹馬與圖中所繪頗有相似之處。正是兒童玩游戲的歡樂景象。
明代方于魯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繪有童戲圖,其中一個孩子騎的竹馬,與上述宋代瓷枕所繪之圖又不同,除去一個逼真的馬頭之外,后面又牽拉一橫竿,竿頭各有一輪,形似小車,兒童高揚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兒童手舉荷葉以代帷蓋。前面又有一兒童肩扛小旗,并與另一兒童各擊一鑼、一鼓,熱熱鬧鬧,喜不自勝(圖4)。
演變
竹馬消失變回憶
從漢唐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兒童騎竹馬的游戲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改變。
有關竹馬游戲的文字早已見于漢代,而敦煌壁畫中的這幅兒童騎竹馬圖,卻是目前所見生活情景的圖畫,同時也真實地描繪了真正在兒童中流傳的簡單易行的“竹馬”形象。確切地說,將一根簡單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馬游戲,在20世紀60年代的城鄉(xiāng)少年兒童中間仍在流行。而宋代瓷枕和明代九子墨中所描繪的逼真馬頭,一般在民間社火活動或戲劇表演中才能見到。所以敦煌壁畫中的兒童騎竹馬圖,不僅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兒童騎竹馬圖,同時圖中所反映的竹馬游戲內容既是歷史延續(xù)最長,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現(xiàn)在,要想看到兒童揮舞竹竿玩竹馬游戲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城市里。兒童游戲往往是對成人世界的某種仿效,在交通工具發(fā)生變化,代步工具從車、馬、轎演變?yōu)槠?、火車、飛機時,孩子們不再玩竹馬游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況,馬已從都市生活中退出了,除了可以在電影電視里看到,要么只可在公園中一睹馬的形態(tài)——但那馬往往是被馴服了、用來出租供游人游戲乘騎的,幾乎完全喪失了馬那豪邁英武的氣度了。而且,連竹馬也已經不大覓得到了??赡芎⒆觽儔焊筒恢乐耨R為何物,竹馬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歷史的記憶。
竹馬游戲的消失,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社會物質生活的變化。從漢唐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兒童騎竹馬的游戲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改變,從中我們是否可以窺見:中國社會生活的不少成分也沒什么很大的變化。而近二三十年來,社會狀態(tài)似乎已和歷史上有了很大不同,竹馬只是其中的一斑。
本文作者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
游戲圖覽
斗雞
敦煌壁畫中保存了一幅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斗雞圖,這幅圖位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畫面上兩只雄雞豎毛振翼,悍目發(fā)光,引頸昂首,尖嘴利爪,正相對作伺機進攻狀站立于屋頂,神態(tài)乃至力量感都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步打球
敦煌有以步行方式持杖擊球的游戲,稱“步打球”。如榆林窟五代第15窟南壁中,繪一兒童伏跪在蓮花座上,左手持一圓球,右手揮舉一偃月形的球杖。
步打球,又稱“步打”,是一種徒步以杖擊球的球類運動,類似于今天的曲棍球。步打球是從馬球活動發(fā)展演變而來的,除了不騎馬之外,跟馬球運動大體相似。
相撲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西披《佛傳》故事畫中繪有相撲活動的畫面,查閱相關佛經資料,發(fā)現(xiàn)該故事畫所依據(jù)的是《修行本起經》,為后漢(東漢)西域三藏竺大力與康孟詳共譯,翻譯該經的時間為建安二年(197年)。畫面中梳雙丫髻、穿犢鼻褲的難陀正將全身赤裸的調達撲翻在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