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文物修復師陳楊在故宮博物院待了十余個年頭,只安安靜靜地做了一件事——修復紡織品文物?!凹徔椘肺奈镄迯褪且患M工、費力、費時的工作,作為‘文物醫(yī)生’理應承擔起責任,讓故宮紡織品文物走入下一個600年?!?br/> 2016年,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并收獲極高人氣。紀錄片將鏡頭對準故宮文物修復師,展示了默默固守“冷宮”的故宮工匠在修復一件件“國寶”時展現(xiàn)的匠人風范和“大歷史小工匠”情懷。
16日,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在石家莊舉行,作為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4月的“重頭戲”,“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通過邀請故宮文物修復師講述故宮頂級文物的修復與保護,生動呈現(xiàn)了古代傳統(tǒng)工藝的現(xiàn)代魅力。
緙絲是皇帝龍袍使用的工藝,有著雕刻般的立體感。緙絲工藝織就的紡織品只能看到緯線的圖案而看不到經(jīng)線,繪畫中一筆可以得到的變化,在緙絲中就要分解成無數(shù)的色塊,因此極度繁瑣嚴苛。
記錄片中,為了確保腳感準確,陳楊光腳踩著梭機的場景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陳楊說,緙絲技藝不是單純的織造,它對匠人的織造技藝和藝術修養(yǎng)都有著極高要求,“不同于用電機就可織造出的‘通經(jīng)通緯’紡織品,緙絲技藝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用電機替代?!?br/> 十余年間,陳楊在故宮已修復紡織品文物百余件,并先后解決了文物補襯材料準確復染、緙絲補配材料仿舊織造、捻金線種類及成分分析、嵌補修復技術等難題。陳楊說,“不斷充實工藝理論和操作技能,延長每一件紡織品文物的壽命,是每位‘文物醫(yī)生’的職責所在?!?br/> 從1977年“入宮”至今,故宮鐘表修復師王津已在故宮度過了40年的光景,如今,他已成為國家級非遺“古鐘表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段以诠蕦m修文物》播出后,王津還多了一個新頭銜:故宮男神。
清代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酷愛鐘表收藏,宮廷鐘表有著極為精巧復雜的機械傳動系統(tǒng)和工藝,因此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加以維護,鐘表修復技藝也成為唯一在故宮延續(xù)下來,且沒有斷層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古鐘表修復有著嚴格的方法和步驟,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蓖踅蚪榻B說,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全靠師傅對徒弟的口傳身教,通過修復每一件文物鐘表所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問題,不斷地學習和積累。
作為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擁有藏品最新總數(shù)為1862690件?!肮蕦m現(xiàn)藏有鐘表1500余件,還有大批亟待修復?!蓖踅蛘f,故宮藏有的鐘表都是精品、孤品,遇到了就是緣分,自己不管花多大 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眾一定會對古書畫裝裱修復師楊澤華在工作間隙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場景印象深刻。楊澤華從事古書畫修復工作30余年,曾成功修復過多幅古代繪畫及大型壁畫、通景畫,如今已是國家級非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的傳承人。
中國書畫裝裱的發(fā)展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是繪畫藝術和大眾欣賞之間的橋梁。楊澤華說,書畫裝裱綜合了紙、綾、顏料等多方面知識,其使用的配色、設計、裝潢不僅能使繪畫作品得到藝術升華,還能凸顯中國人的審美觀。
楊澤華認為,書畫裝裱中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手法,都是中國人勞動智慧的結(jié)晶?!凹?、絹、綾的使用,代表了造紙業(yè)和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全色、接筆運用及繪畫技法、顏料的使用,則匯成了中國繪畫的歷史。”
如今,楊澤華早已從徒弟變成了師傅。他說,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的不僅是技藝,還是中華文明史、科技史、思想史的傳承,“每一代書畫裝裱修復師都是傳承的載體,承載著歷史賦予的責任和對未來的開拓?!?br/>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